葛林斯潘:景氣觸底 美Q3經濟料成長2.5%
美國前聯準會 (Fed)主席葛林斯潘 (Alan Greenspan)表示,美國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景氣衰退可能已在結束,且經濟成長復原速度料比多數經濟師預期快。
葛林斯潘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 (ABC)節目「本週」 (This Week)專訪時表示,「美國經濟本季很可能會有2.5%的成長。」「主要因庫存去化速度過快,導致產量水準遠低於消費。」
美國商務部7月31日公佈,美國第2季經濟成長換算成全年較第1季衰退1%,優於預期。
房市及消費者支出的回穩,金融亂象的減少,以及政府支出的攀升,皆指向這波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景氣衰退可能已近尾聲。
葛林斯潘表示,「我是短期樂觀者,但仍有些警告。」他指出,房市已經「暫時回穩」,但房價如再跌超過5%,經濟「很可能」再度衰退。
他說,「雖然我認為這不太可能發生,但我認為有可能出現第二波衰退」
根據彭博調查,美國本季經濟將成長1%。
葛林斯潘表示,「我相當確定我們已經觸底。」「事實上,如果檢視各不同產業的每週生產數據,顯然我們已落底,也許是在上月中,也就是7月中旬。」
他預估失業率將持續攀升,但速度較為減緩。
聯準會主席柏南奇 (Ben S. Bernanke)一週前預估,即使經濟復甦,美國失業率仍將升破10%,6月失業率為9.5%。並說,下半年經濟成長可能約1%。(譯者:中央社劉淑琴)980803
社論-美國領先指標反彈的省思
美國經濟諮商局(Conference Board)公布6月份景氣指標概況,領先指標指數上升0.7%,高於市場預期之0.5%,且已連續3個月走揚,顯示景氣衰退情況正逐漸趨緩,進一步增強市場對美國經濟可望於下半年走出衰退困境的信心。
觀察該局最新公布6月份的領先指標,10項組成分子中,即有7項指標呈現正向貢獻,分別是國債利差、營建許可、股價、首次請領失業救濟金補助人數、平均工作時數、出貨時數,及消費財新接訂單。至於負項貢獻的指標則包括貨幣供給、非國防資本財新接訂單,及消費者信心。進一步檢視7項正向貢獻的指標,除國債利差及股價2項指標外,其餘5項均屬於實質面指標,顯示美國經濟出現復甦跡象的範圍,已從原先侷限於金融面的指標,擴散到各項經濟面的指標,是以目前各經濟部門觸底的跡象更加明顯,增強美國經濟將於下半年轉為正成長的可能性。
事實上,自2008下半年金融海嘯重創全球景氣以來,今年3月起部分經濟數據已出現止跌信號。隨景氣抽出復甦嫩芽,市場再度重拾投資情緒,至6月初S&P 500指數更突破200日均線,終結長達一年半低於該長期平均線的狀態。然而,由於實質經濟面改善速度緩慢,儘管金融面指標反轉力道強勁,但在缺乏基本面數據支撐下,股價漲勢仍後繼無力,6月起S&P 500指數乃呈現在200日均線上下來回震盪的狀態。
不過,自7月中以來,美國多項經濟數據改善跡象愈趨明朗,於該月發布的領先指標綜合指數也顯示實質經濟面指標出現復甦。且隨主要大型企業陸續發布第二季財報,包括科技業龍頭英特爾(Intel),全球最大科技公司IBM財報均優於預期,原先處於盤整的股市因而重新受到激勵大幅上漲。而日前美國銀行業巨擘高盛(Goldman Sachs)財報顯示其獲利也相當亮眼,投資人益發看好經濟前景,美國道瓊工業指數在市場投資情緒高漲下,更一舉站上9千點大關。
相較於美國經濟諮商局每月發布一次景氣指標數據,另一個更能及時掌握景氣動向的指標,即為紐約經濟循環研究所(ECRI)每週定期發布的美國週領先指數(WLI)。事實上ECRI早在今年3月20日發布的新聞稿中,就率先指出美國景氣下滑態勢開始出現止穩現象,其後每週發布的WLI數據亦表明美國經濟衰退幅度逐漸趨緩,景氣呈現止跌反彈的信號。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ECRI於今年6月26日當週發布的資料顯示,WLI於前週不僅回升至去年10月的水準,其年增率更是2007年8月連續22個月衰退以來首度轉呈正成長,預示美國經濟衰退即將結束。進一步觀察接下來4週的WLI走勢,可以發現該指數年增率持續向上攀升,並創近5年新高,更加強化美國景氣復甦的可能性。然而,WLI卻在連續上升2週後,反轉回降盤整,顯示美國景氣雖將邁入復甦,但復甦的腳步與力道可能相當緩慢及微弱。
綜上,雖近月股市在投資信心回升下再度起漲,房市回穩跡象也逐漸顯露,但美國經濟要能有效復甦,尚需仰賴企業持續的投資活動及消費者的支出成長。從6月份資本財訂單及消費者信心2項指標雙雙下滑的情形來看,儘管美國景氣復甦在望,但復甦力道在缺乏投資及消費兩大內需支撐下,仍然顯得薄弱。
台灣因係一小型開放經濟體,經濟成長仰賴對外貿易甚深。過去台美日的貿易型態,逐漸轉變成台美中的三角貿易結構,但實際上截至目前為止,美國仍是台灣最終外需的最大市場。然而,造成本波全球經濟衰退的來源地美國,其景氣已遭受明顯衝擊,即使近期數據透露出回溫跡象,但未來仍需花費相當長的時間修復其受創部門,復甦之路將甚為漫長。此外,因輕忽金融危機而招致嚴重衰退的教訓後,相信美國有關當局將更加強金融監管,以避免重蹈金融失序的覆轍,而隨各項管制措施陸續革新,市場經濟難免需要一段調適期而限縮復甦力道。相對地,中國等金磚四國經濟仍處於發展初期,預期將維持相對快速成長。是故,值此新興經濟力量崛起與美國經濟復甦在即的重要時刻,可以預期未來全球經濟版圖將發生重整,可能轉變為美國、金磚四國、歐元區、日本並立的多極體型態,各界實應正視未來經濟發展的策略路徑,以新視野開拓台灣經濟的前景。
名家專欄-菲爾普斯潑冷水 看淡美景氣
彭博社週一報導,當摩根大通與德意志銀行相繼調高美國未來數季的成長預測之際,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菲爾普斯(Edmund Phelps)卻大澆冷水,警告經濟復甦將「長期步履艱難」(long slog)。
商務部上月底表示,美國過去一年經濟衰退幅度創下1940年代之最,此外該部門的國民所得及支出最新修正值也顯示,自2007年底以來,消費者支出大跌2%,為1980年來前所未見。
摩根大通分析師卡斯曼與德意志銀行拉佛納認為,經濟跌幅之深也為下半年復甦快速奠下基礎。卡斯曼上修美國本季經濟成長預測值,從2.5%調高至3%。拉佛納也把今年下半年成長預估將從原先的0.5%上修至2.25%。
這兩家銀行對前景的樂觀論調,卻引來菲爾普斯與紐約大學經濟學家蓋特納的憂心。蓋特納曾是柏南克尚未擔任聯準會主席前的研究夥伴。
目前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菲爾普斯表示,他不相信近期將有一波創新足以刺激成長,這也讓經濟將面臨「長期步履艱難」。蓋特納則指出,「金融逆頭風」將限制提供家庭與企業的信用,並進一步抑制成長步伐。
菲爾普斯預期在目前衰退後的未來10年間,實質,或是經過通貨膨脹調整後的國內生產毛額平均增幅只有2.5%,這將較戰後的10年平均擴張幅度疲弱。1990年代、1980年代與1970年代的平均擴幅都超過3%,至於1960年代更高出4%。
以通貨膨脹預期與失業相互影響,而奪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菲爾普斯還補充,「就業市場未來數年將處疲弱面」。
不過,另一名在199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貝克(Gary Becker)則對經濟前景較為樂觀。他認為來自中國大陸、巴西與其他新興市場的需求,將有助於美國經濟成長,此外信用流動也在聯準會行動下可望恢復。他指出較令人憂心的是假如經濟一如預期成長,將「可能出現龐大的通貨膨脹壓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