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 到美國經濟復甦的話題前,我們應記住,前一次的土崩瓦解影響遍及全球。復甦必須是全球性,否則無以為功。全世界再也不能指望昔日揮霍無度如今承受重擔的美 國人再創經濟成長。在未出現替代性消費的局面下,任何全球復甦將極其脆弱,因為美國需要以出口為主導的成長,其他國家必須設法抵銷對美出口銳減的損失。 開發中國家似乎是最明顯的替代選擇。它們已占近半的全球經濟產出,其中中國(11.4%)、印度(4.8%)、巴西(2.9%)合計將近全球經濟產出的五分之一,與美國相當。 這些國家對於房屋、消費性商品及醫療照護的需求非常龐大。除創造就業機會之外,出口主導的經濟成長並無太大的實質意義。理論上,這些國家應該為本國市場生 產更多,相對減少出口量。更多的國內消費有助於提高它們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如此一來,美國將出口更多,相對減少進口。學者所說的全球「失衡」,亦即美國貿 易赤字加上中國及部分國家的龐大貿易盈餘,一定可以獲得改善。全球經濟將恢復成長,問題獲得解決。 轉型已經開始出現。其他國家已經著手刺激本國經濟,尤其是中國。政府增加開支;信用放寬。中國今年第2季的經濟成長率達到7.9%;國際貨幣基金 (IMF)認為,印度今年的成長率可望達到5.4%,明年增至6.5%。巴西的優點包括,工業基礎健全,企業家具備創新精神,國家的債務已自2002年占 GDP的85%降至目前的65%。 聽起來令人振奮,然而仍有值得懷疑的空間。如果美國人減少開支增加儲蓄,追求全球經濟均衡的必要條件是,其他國家的人民增加開支減少儲蓄。這才是一勞永逸 之策,而不是重複為之的權宜性經濟「刺激方案」。基本上,龐大的貿易失衡肇因於偏高的儲蓄率,尤其是亞洲地區。它不利於國內消費,而且足以助長以出口為主 導的成長。去年,中國的儲蓄率達到GDP的54%,香港35%,台灣也有28%。如家庭與企業併計,美國是12%。 理論上,這些龐大的儲蓄可利用同等規模的投資開支吸收,然而以印度之外的多數亞洲國家而言,投資明顯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多餘的儲蓄轉往海外投資,匯率受到人為因素的壓抑,出口取代國內需求。 中國是任何轉型過程中的關鍵國家。康乃爾大學經濟學者普拉沙德認為,國內消費可能無法迅速彌補出口銳減造成的落差。他指出,儘管中國仍保有相當可觀的經濟成長,就業增加的速度卻始終相當緩慢。 美國與歐洲市場陷入疲弱下,中國的出口轉向包括巴西、埃及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這可能不利於其他開發中國家。 彼得森研究所經濟學者拉迪認為,中國領導人對過度仰賴出口的潛在風險甚有體認,目前正設法刺激國內消費。拉迪指出,社會安全網逐漸瓦解是中國儲蓄率偏高的原因之一,北京領導人正在修補這個安全網。 關鍵是,各國,尤其是中國擺脫出口引導成長模式所不可或缺的政治及文化能力。全球經濟已屆臨決定性階段。美國的大手筆消費曾造就其他地區的就業,並奠定全球化的穩固基礎。在這個支柱已消失的局面下,全球必須設法創造互利式成長的新基礎,否則極可能面臨更嚴重的保護主義。 (作者Robert Samuelson是新聞周刊專欄作家/陳世欽摘譯) |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桑穆爾森專欄/經濟,非全球性復甦不可
桑穆爾森Robert Samuelson專欄/經濟,非全球性復甦不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