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製造業崛起 美國吵不停
↓中國可望提前實現超美的目標,但中國的崛起,卻成了一個日益引發摩擦的問題。圖/美聯社 |
按現況來看,中國可能會提前數年時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製造業王國。問題是,這個重要嗎?
以實際規模來衡量,並不重要。但如果規模是衡量一國產業是否健康的標準的話﹐那答案是肯定的。
任何逛過美國零售商店的人可能都會認為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製造商。但實際上,美國在這方面仍遙遙領先。據目前可取得的最新數據,2007年美國佔全球製造業的比重為20%,高於中國的12%。
不過,此一差距正在迅速縮小中。據美國經濟預測機構IHS/Global Insight預計,2015年之前中國的工業生產增幅就將超過美國。
才不過兩年前,Global Insight預計中國會在2020年之前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去年該機構又將這個時程提前到了2016年或2017年。
Global Insight首席經濟學家貝拉維什(Nariman Behravesh)表示,美國製造業近期陷入深度衰退,這意味著中國可望提前數年實現超美的目標。
美國製造業正在萎縮,裁減人員。在經濟陷入衰退之後,美國的製造和出口都明顯下滑。而中國製造業則繼續增長。如果兩國製造業都保持興盛的話,那麼也沒有理由出現異議。但鑒於兩國之間巨額貿易逆差,以及圍繞著美國製造業何時復甦,以及能否復甦到什麼程度的不確定性,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為了一個日益引發摩擦的問題。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盟最近公布,7月份中國製造業活動繼續較6月增長。7月份採購經理人指數小幅走高至53.3﹐高於6月份的53.2以及5月份的53.1。
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製造業的萎縮─不管是從就業規模還是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來說─其實都是一個正常的經濟發展過程,這個過程早在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強國之前就開始了。他們認為,美國製造業的緊縮不管怎樣都會發生,而且實際上是一個健康的現象,表明製造業並不需要很大的規模才能有生產力,並且正在減少低技術的工作,創造較高技術的工作機會。
貝拉維什等人認為,中國製造業崛起其實也是個正常現象,甚至是一個健康的信號。他表示,正常情況下,各國經濟總會經歷從農業到製造業再到服務業的發展過程。他說,向製造業提供補貼,會使美國開倒車。
不過另外一派觀點認為,美國的下滑是不正常的,必須加以扭轉以保持美國的經濟實力。這派觀點有個拐彎抹角的名字─製造業原教旨主義者。他們認為,有必要對抗中國低成本出口政策,從紡織品到輪胎等各行業全面出擊。
馬里蘭大學經濟學家莫裡西(Peter Morici)說,認為我們能成為一個非製造社會的觀點是愚蠢的,會導致文明的土崩瓦解。
歐巴馬政府在此一敏感「地雷區」中謹慎行事。在日前為期兩天的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雙方幾乎沒有討論中國嚴格控制的匯率政策,儘管這是很多美國生產商和工會工人非常關心的問題。他們說,中國低估了人民幣,為其出口商品帶來競爭優勢,因為在美國銷售的中國產品價格可以更低。中美對話是旨在加強兩國合作關係的一種新機制。
代表美國製造商的美國工商業協會(U.S. Business and Industry Council)指責歐巴馬政府迎合中國,並且在匯率操縱這個問題的立場上有所軟化。
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會長恩格勒(John Engler)說,他認為中國在2020年前不會超過美國。他說,中國可能會繼續如此快速增長,也可能不會;中國對美國的挑戰的重要性,取決於美國如何作出回應,比如實施鼓勵國內生產商擴張業務的稅賦和投資政策。
該協會本身也面臨一個有關中國的微妙問題:很多實力雄厚的成員企業在中國進行生產,它們迫切希望能避免貿易問題上的爭端,然而為數眾多的小企業則常常公開批評中國。
即使是在實力被削弱的狀態下,製造業仍在美國經濟中佔有令人吃驚的巨大比重。製造業對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超過13%﹐比零售貿易、金融和醫療業都要高。在中國,製造業佔了GDP的34%。
儘管如此,因經濟衰退受重創的美國製造商,對於永遠無法復甦的擔憂仍揮之不去。印第安納州家庭經營的鑄造廠Bremen Castings Inc.總裁布朗(J.B. Brown)說,去年出現了令人鼓舞的趨勢,工作有望從中國返回到美國,但經濟衰退讓這種走勢停了下來。
他說,「我看到很多人又開始打算到海外去生產,原因之一是即使是在衰退的深淵中,美國的成本仍在不斷上升。」他說,舉例來講,今年他工廠的電價比去年漲了17%,而且已經被警告說,明年有可能漲得更多。像這樣的鑄造廠要消耗大量的電來加熱金屬。
(原文刊於華爾街日報,國際組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