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亞洲全面走出衰退。社論-東邊日出西邊雨。名家專欄-亞洲快速復甦 慎防熱錢。

亞洲全面走出衰退
  • 2009-08-25
  • 工商時報
  • 【顏嘉南、王曉伯/綜合外電報導】

 全球經濟已出現復甦綠芽,不過卻是東風壓過西風。根據第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指標顯示,以中國為首的亞洲開發中國家脫離衰退的腳步,明顯超越以美歐等西方已開發國家。

 紐約時報週一指出,此一情勢意義重大,可能代表全球經濟重心出現轉變的一個轉捩點,美國可能就此失去過去所一直扮演帶領全球走出衰退的火車頭角色,而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將取而代之。

 受惠於規模龐大的刺激經濟方案,以及中國旺盛的內需,使得亞洲國家走出這場全球性的經濟衰退,速度快於美國和歐洲國家。

 截至昨天為止,亞洲地區大都已公佈第2季GDP成長狀況,其中除日本經濟成長率0.9%略低外,其他如亞洲4小龍,第2季均較第1季成長 2%以上,台灣更高達4.8%,而如印尼、泰國、菲律賓等東協國家,第2季經濟成長也出現正數,中國經濟第2季較第1季大增14.9%,成長幅度在區域中 獨占鰲頭。

 反觀歐美國家,美國經濟儘管持續在改善之中,然而第2季經濟仍較前季萎縮1%(年率),只能說是已脫離衰退最嚴重的情況。至於歐洲,德、 法兩大經濟體雖然在第2季已脫離衰退,但英國仍是持續衰退,再加上歐洲其他國家經濟大都持續低迷,因此整體而言,不論是就歐元區(第2季季減0.1%), 還是歐盟(第2季季減0.3%),都還陷在衰退泥沼之中。

 根據信評機構標準普爾指出,就今年來看,亞太地區14個經濟體中,有5個今年將呈現成長,另外9個則為衰退。但在明年,14個經濟體均將呈現成長,主要是由中國8%至8.5%的成長率所推動。美國今年經濟預計衰退2.9%,明年則可望成長1.5%。

 紐約時報指出,過去在全球性衰退中,美國總是扮演帶動復甦的火車頭角色,接著是歐洲復甦,然後是其他國家,但是現今此一角色可能要讓給以 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而這將是前所未有的情況。標準普爾亞太地區首席經濟學家高加恩也表示,雖然美國仍然為亞洲經濟成長的重要推手,但隨著時間經過,重要 性已經減弱。

社論-東邊日出西邊雨

  • 2009-08-25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唐朝詩人劉禹錫膾炙人口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其中最後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不但是目前全球經濟復甦的寫照,也可以用來描述台灣經濟復甦的展望。

 就全球經濟復甦的現況來看,說是「東邊日出西邊雨」實在很貼切,因為在東半球的各國,經濟復甦的情況確實優於西半球國家。其中最為亮麗的應屬中國,在去年第四季全球金融風暴時仍有6.8%的經濟成長年增率,今年第一季雖然降至6.1%,但第二季就回升至7.1%。中國以外的亞洲各個新興國家雖然經濟成長年增率多呈負值,但今年第二季的表現都比第一季為優;以第二季的經濟成長季增率的年化成長率(saar)來看,韓國達10%,新加坡更高達21%,印尼稍遜,但也達到5%。台灣經過季節調整後之第二季經濟成長季增率的年化成長率也高達20.69%,與新加坡並駕齊驅。

 反觀西半球各國的經濟復甦現況,以美國而言,今年第二季的經濟成長季增率為負1.0%,同期間整個歐元區的經濟成長季增率仍為負0.1%。歐元區各主要國家中,德國與法國今年第二季的經濟成長季增率總算達到正成長0.3%,但義大利仍衰退0.5%,奧地利和比利時也下跌0.4%,荷蘭更衰退0.9%。因此東西兩半球經濟復甦現況相比,的確是「東邊日出西邊雨」。IMF在今年五月發佈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由於亞洲各新興國家經濟成長是靠出口帶動,而出口的主要市場在西方的歐美各國,因此亞洲國家的經濟復甦必落在西方國家經濟復甦之後;這個結論與目前實際狀況比較,實在南轅北轍。

 亞洲新興國家的經濟復甦,嚴格說來是以寬鬆的貨幣政策加上強勁的政府購買、政府補貼等擴大內需措施來填補外需的滑落。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國有能力以高達GDP 13%的4兆人民幣,大手筆擴大內需,其他國家若還要擴大內需就要面臨財政困難的問題;並且,幾乎所有的亞洲新興國家都是以擴大內需、壓低幣值、調降利率等政策工具來支撐經濟,這些措施的背後都隱含著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化的危險。相對而言,西方國家雖是緩慢復甦,但其復甦的底子較為堅實。東西方國家經濟現況的差異,正可用「道是無晴還有晴」加以形容。東方國家以寬鬆政策擴大內需填補外需的滑落,除了前述隱憂,究竟能否一直維持較高的經濟成長季增率,頗令人懷疑。

 就台灣的經濟情況觀之,依行政院主計處日前發佈統計,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季增率的年化成長率高達20.69%,看來頗為亮麗;經濟成長年增率的衰退也從第一季的10.13%(修正後數字),降至7.54%,顯示即使以年增率的衰退幅度比較,第二季也確實有所改善。在外需方面,以輸出、輸入年增率的衰退幅度觀察,第二季分別為負18.49%與負19.44%,相較於第一季的負27.2%與負30.9%,外需方面的衰退可以說是已經大幅改善,然而這可能是因為中國擴大內需,對台灣面板業、電子業、傳產業增加需求所致。在內需方面,第二季年增率的衰退也較第一季有所改善,從負9.3%降至負5.5%;其中民間消費年增率更由負1.4%轉為增加0.4%,民間投資的衰退幅度則呈小幅改善,由負41.0%降至負33.4%。政府部門的貢獻,則值得一提,連著兩季無論在消費或投資方面,以年增率來看都有成長,其中政府消費年增率在第一季與第二季分別為3.7%與1.5%,政府投資的年增率更從第一季的13.3%增為第二季的24.0%,相較於民間投資連續兩季持續負成長,這也算是另一種「東邊日出西邊雨」的現象吧。

 因此,台灣未來經濟的復甦,最重要的要看民間部門的表現,而民間部門的表現,在外需方面將繫於歐美國家經濟復甦的腳步,以及中國擴大內需與加強對台採購是否持續;在內需方面,若外需未能回溫,民間投資可能仍難有好表現。至於政府部門方面,除了原先振興經濟擴大內需方案的持續推動外,此次的災後重建將在三年內斥資新台幣千億元,更將成為經濟成長的重要推動力量。去年的「金融海嘯」屬於「人禍」,此次的「八八水災」屬於「天災」,馬政府團隊在流年不利的艱困情況下,能有這種經濟成果應屬不易,但與韓國等競爭對手比較,我們面臨的是更加嚴峻的挑戰。執政當局若能認清現實,更加有所作為,預期未來的經濟成長定能逐漸步入坦途,即使不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所稱的V型反彈,也應該是個U型回升,這也許就是所謂「道是無晴還有晴」吧。

名家專欄-亞洲快速復甦 慎防熱錢

  • 2009-08-26
  • 工商時報
  • 【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利茲接受泰國「國家報」專訪時表示,他對美國經濟復甦並不感到樂觀,反之比較看好亞洲復甦前景。不過他也警告,亞洲必須謹防熱錢的問題出現。

 在美國與其他國家的流動性資金充斥全球,企圖尋求獲利之際,他警告這對亞洲可能造成新的隱憂。史蒂格利茲解釋,這些熱錢通常流向亞洲,像是房地產與商品等市場以尋求投機機會。熱錢炒作出來的泡沫將對亞洲經濟造成扭曲,因此他呼籲亞洲必須格外謹慎提防這些浮濫資金帶來的危機。

 史蒂格利茲強調,強勁的成長並非建立在這些一夜來去的熱錢上。他指出,如果這些資金流向長期投資,對亞洲經濟不啻是一大助益。但若是純粹炒作,亞洲必須提出因應對策,像是徵收利得稅來抑制熱錢的湧入。

 他提醒亞洲必須深刻記取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教訓,體認這些熱錢對經濟的嚴重威脅。他再三重申,唯有用來增進經濟生產力,亞洲才應該接受這些資金進入。

 史蒂格利茲在接受專訪時宣稱,雖然經濟最糟情況已經結束,不過真正問題在於美國是否將快速邁向強勁復甦之路。他對此抱持悲觀態度。

 他解釋即使銀行持續調整資本結構,但有鑒於以往教訓,他們將不再貿然放款,所以,以債務為基礎的美國成長模式,至少在短期已宣告結束。

 因此,他談到目前多數人預測美國經濟將呈現W型衰退,下波衰退發生時機可能在2010或是2011年。根本沒有太多人看好美國經濟將朝向強勁復甦的軌道。

 不過反觀亞洲,史蒂格利茲卻對該區的復甦前景深具信心,不過前提是亞洲必須改變他們的模式。

 史蒂格利茲警告,亞洲以往過度倚賴對美國出口,如何降低該倚賴是整體亞洲必須面臨的問題。雖然並非亞洲各國都出口產品到美國,有些是出口到中國大陸,但是這些針對大陸的出口,最後又變成大陸產品,轉向出口到美國,他力促亞洲系統過度倚賴對美國的出口模式,一定要改變。

 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強調,亞洲具有強勁的國內需求潛力、龐大人口基礎、民眾具有儲蓄習慣與對投資的大量需求等,他指出這些都是造就國內強勁需求的利多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