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炒房、炒糧、炒鎳礦 溫州幫什麼都能炒買房像買菜。溫州太太團再炒房

炒房、炒糧、炒鎳礦 溫州幫什麼都能炒
【文/記者楊文琪】

中國大陸很難找到第二個城市像溫州一樣,幾乎每個人都熱衷做生意,而且喜歡「集團作戰」,到處攻城略地,這種集體行動炒高商品價格的經商風格,已形成一種「溫式效應」,很多人都很好奇,下一步溫州人要炒啥?

集體作戰拚命賺

有一個笑話,一個外星人意外流落地球,降臨在中國上海馬上就被圈起來進行展覽,為上海人帶來鉅額的門票收入;來到廣東馬上被解剖,廣州人會琢磨這個外星人 能不能食用;而他們來到溫州會成為每家的座上賓,競相邀請去吃飯,並被每個人問同一個問題:「你們那裡什麼東西最好賣?」

正因溫州人擁有猶太人一樣喜愛經商的熱情與能力,使他們從過去身無分文,即外出擦皮鞋、彈棉花、賣眼鏡、挑糖擔拚命賺錢,在他們的帶領下,大陸逐漸掀起一股下海經商的熱潮。

溫州人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與發展,慢慢建立起多種行業的王國,他們開始攜著鉅款從故鄉出發,如水銀瀉地般的奔向全大陸各個城市,東至上海、西及喀什、南抵芒街、北至哈爾濱,千里奔襲。

在溫州自家的房市從每坪人民幣6,000元(下同,約新台幣2.92萬元),炒到2.1萬元高價,導致溫州幾乎無房可炒後,2001年8 月,第一個溫州炒房團浩浩蕩蕩出發,157人整整坐滿了三節火車廂,到上海三天內就買了100多套房子,把5,000多萬元砸向上海樓市。

買樓像買大白菜

兩個月後,溫州炒房團又空降上海,再次砸下8,000多萬元的訂單。據稱,當時上海世貿濱江花園的房價,幾乎一夜之間上漲了三分之一。

溫州人不只在上海,在杭州、昆明、喀什、香港,同樣把一間間、一層層,甚至一棟棟的樓房與店舖,像買大白菜一樣買了下來,以前溫州人雙手戴滿黃澄澄的金戒指,轉眼變成腰間掛了十幾把房門鑰匙的「樓主」。

中國房地產因為溫州人下單迅速、團體購買、出手大方、快進快出,導致房市持續升溫,發展到後來,中國許多地方一聽到「溫州炒房團要來了」,就可以讓當地的房價立刻上漲。

2006年溫州銀監局抽樣調查顯示,當時溫州民間流動資本約有1,900億元,其中有400多億元常年跨區域流動。但實際上很早之前便有業內人士預測,溫州有5,000億元民間資金,外流到中國各地有3,000億元左右。

崇尚炒豆子理論

有人說,溫州人的頭髮都是空心的,每根頭髮都蘊含著商業智慧,加上溫州人自己有一套「炒豆子理論」,認為豆子要不斷翻炒才會熟,經商辦企業也一樣就應該炒,炒才能成就大業,所以只要認為有機可圖,便集體進行炒作。

於是溫州人挾其龐大資金,在炒房後接著炒煤、炒糧、炒電、炒棉、炒冬蟲夏草、炒國企、炒股,一直到最近整團出發到歐洲考察買國外名牌服務、鞋業,以及大膽炒鎳,都讓人不敢小覷這股巨大的經濟衝擊力。

溫州人下一步炒作的標的是什麼?可能是收藏品,可能是木材,也可能是防治疫病的藥物。

他們總是以敏銳的嗅覺,像螞蟻雄兵般不斷地尋找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機會,他們每涉足一個地區、一個行業,所動用的能量,總是攪得人心惶惶。

【2009-07-11 經濟日報】

買房像買菜 溫州太太團再炒房

  • 2009-08-26
  • 中國時報
  • 【黃淑嫆/綜合報導】

 買房如買菜的溫州「太太炒房團」再度來襲!隨著上海、廣州、杭州、溫州等地房價升溫,下手比男性快狠準的溫州太太炒房團又開始活躍起來,出手闊綽者甚至在半小時內,就一舉買下了杭州某新建案的十多套房子,其氣魄讓人嘆為觀止。

 而這些溫州太太憑著下手乾脆、投資精準的名號,也成為中國房地產界的活廣告,一些開發商為炒熱自去年下半年來即低迷的房市,甚至為其「量身打造」宣傳廣告,藉此來推銷建案。

 下手精狠準 成房產業者活廣告

 「我帶隊在廣西看房子,明天就去杭州,原本我們要在廣西再待一天,可有『情報員』說杭州濱江有一些好樓盤要開盤,讓我們過去看看,隊員和我商量後決定,馬上回杭州」,一名帶領溫州太太炒房團五年資歷的陳先生說,這兩天他帶領一支近百人的溫州太太炒房團,正活躍廣西貴港一百貨大樓建案,一聽杭州好建案有風吹草動,大隊人馬立刻「殺奔」杭州。

 溫州商人憑藉著賣皮鞋、賣衣服積累一定的經濟財富後,眼光也跟著放開了,男人繼續在家辦企業,女人們則剝離出來,將資金投入到能有更大效益的房地產上來。「炒房產是溫州草根經濟轉型的一方面」,陳先生說。

 去年金融風暴後,溫州太太炒房團蟄伏了一段時間。今年上半年開始,他們又「活躍」了起來,除了上海、廣州、杭州、溫州之外,無錫、合肥等二線城市目前已成了他們的主力目標。

 「碰到好的樓盤,買房就如買菜一樣!」《錢江晚報》報導,今年六月,一位溫州太太在杭州一建案中,短短半小時內就買下了十多套房子,讓在場其他男性大嘆:「好有氣魄!」

 女人打天下 為草根經濟求轉型

 然而,「別看他們買房跟買菜一樣,下單時眼睛都不眨一下,可『小氣』起來,一般人還真不如她們」,報導指出。一名眼下已擁有廿六套房產、現年五十六歲的李姓太太就曾在搬家時,因為拆一張大床,工人要在原來談好的價格上額外加廿元,她當下寧可自己花上半小時,自己動手拆床。

 「有人說我想不開,可我習慣了。不注意節約小錢,哪來的大錢呢?」李太太說,「我還不算非常節約的。有幾個老前輩,比我家更有錢,她們還每天早上到兒子的工廠去收集廢紙箱賣呢!」如果不是開發商招待吃住,多數太太出門也都寧可找便宜旅館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