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宏觀調控啟動 陸股短空長多 官方從「保增長」轉向「調結構」
即使外界憂心這次是新一輪的宏觀調控,不過這不代表刺激經濟方案就此退場,而是中國政府正準備落實既定政策,把財政資金用在刀口上,把貨幣政策準確地限制在「適度寬鬆」,而非過度寬鬆。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決定採行五大措施,以遏止鋼鐵、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風力發電及多晶矽等六產業的產能過剩與重複建設現象,雖然尚未公布具體措施,但被外界解讀為新一輪「宏觀調控」的啟動。
中國在去年底提出四兆人民幣的經濟刺激方案後,中國股市今年領漲,深圳綜合指數今年波段最高漲幅一度超過100%,不過中國政府近期從「保增長」轉向「調結構」,希望在不損害經濟復甦的前提下,防止過度投資。
市場憂心銀行恐怕緊縮信貸,上證綜合指數8月4日創下年內最高點後,至26日已大幅回落15%。
政策重心轉成優化結構
中國股市從8月起下跌,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本益比過高,但近期修正已讓這個壓力減輕;另一個是貨幣政策微調,近期可觀察到中國政府在經濟穩定保八之後,開始調整結構,綜合來看,是要調整產能過剩問題,長期來看是好事。
歷次中國只要採取調控手段,總會引起市場恐慌。不過,我們仍對中國股市長期看好,主要是因為要仔細分析中國政策的轉向的理由。
這次看來,中國官方要在保持經濟成長之外,轉向推動「結構調整」,以抑制部分產業的產能過剩及重複建設,這代表政策重心正從「刺激總量成長轉到優化結構」,但調整方向不代表整個經濟刺激方案就要踩煞車或退場。
四兆人民幣刺激方案原本就是一籃子方案,計畫的政策目標,既有打強心針的功能,達到保持經濟成長的目標,又有著眼長遠,以擴大內需來促進結構調整。
過去外界多看重經濟保八的強心針功效,目前看來,中國經濟成長在全球相對高人一等,沒有太大問題,轉向優化結構,則是為了讓路走得更遠。
政策調整本來就是個動態的過程,並不會因為啟動宏觀調控就棄「保增長」不顧,相反的,調節是為未來鋪路,讓經濟能更健康、長久地成長,中國經濟成長不會就此踩煞車。
固定資產投資高成長
固定資產投資高成長
回顧過去,中國在寬鬆貨幣政策挹注下,固定資產投資保持高成長,內需的房地產需求逐漸回溫,進出口數據出現好轉跡象,這些都還會是未來推動中國經濟繼續成長的動力。
中國經濟成長率在今年第一季落底後呈逐季成長趨勢,跟去年同期相比,第二季GDP成長率達到7.9%,優於市場預期的7.8%,高盛證券更將中國2009年GDP成長率由8.3%上修至9.4%、2010年GDP成長率由10.9%上修至11.9%。
中國經濟持續成長,除了內需外,出口數據也顯示中國外在需求好轉,中國今年7月出口較去年同期下滑23%,7月進口較去年同期下滑14.9%,外部需求雖仍然疲弱,但進出口數據已出現改善跡象。
從領先指標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來看,中國依然維持代表景氣繁榮的50以上水準。今年6月中國PMI指數由08年11月的38.8,連續7個月回升至53.3,PMI指數仍維持穩定擴張的水準。今年7月工業生產為10.8%,延續08年11月以來的上揚趨勢,主要來自政府的基礎建設支出及汽車產業成長所推動。
貨幣政策仍寬鬆
事實上,中國政府刺激經濟政策持續驅動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今年1到7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較去年同期成長32.9%,政府基礎建設、房地產投資、汽車銷售帶動工業訂單,以及不斷創新高的銀行新增貸款,都是驅動固定資產投資的動力。
我認為,中國政府目前政策重點仍是經濟成長,房地產市場的復甦是重要環節,但同時政府仍以溫和行政手段或道德勸說,目的避免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出現過熱或泡沫現象。
為了緩解資產泡沫疑慮,7月新增貸款僅3559億人民幣,但由新增貸款結構顯示,企業到期短票轉為中長期貸款,預期此結構調整將持續進行,人民銀行也表示,將繼續落實「適度」寬鬆貨幣政策。根據國內外經濟走勢和價格變化,注重運用市場化手段進行動態微調,把握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重點、力度和節奏。
中國利率水準目前低於1990年以來的平均區間,整體貨幣環境仍然相當寬鬆;狹義貨幣供給M1連續7個月上揚:M1指標1到7月較去年同期比較分別上揚6.7%、10.9%、17.0%、17.5%、18.7%、24.8%及26.4%,顯示企業現金流量改善;根據過去經驗,M1通常也是股市資金行情的先行指標。
整體來看,中國A股長多格局不變,雖然中國A股面臨中期修正風險,但經濟及企業展望持續改善中,市場資金依然充沛,預期中國貨幣政策方向要到2010年3月人大會議後才可能轉向緊縮,目前市場流動性仍然充裕,雖A股面臨中期修正風險增加,但長多格局維持不變。
留意止跌訊號及油價
投資人未來要留意的指標有四個,包括A股止跌訊號、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及PMI指數、國際資金流向、國際原油價格等。
就類股配置方向首選原物料、消費及基礎建設概念股,非必需性消費類股、工業運輸類股、原物料、科技及地產股是可加碼的標的,其中,基礎建設下半年標案大量釋出,鐵路設備相關類股是最主要受益者,若國際原油價格回檔,則可逢低買進能源股。
籌碼面不利 十一沒有慶祝行情 貨幣政策量變到質變 新股發行考驗市場
十一是中國建國六十周年,何等大事!胡錦濤與溫家寶不斷在公開場合強調十一前貨幣政策的穩定,宛如設下了股市的底限,讓投資人滿心期待一波慶祝行情。
不過,回頭看看去年的京奧,同樣是東方巨龍的百年盛事,股市卻足足跌了一年加半載。因此仔細解讀胡溫的談話,十一以前只有底限、但恐怕也沒有上漲空間。
貨幣政策量變到質變
目前影響A股市場最大的關鍵因素就在於資金的動能,然而官方卻頻頻對寬鬆的貨幣政策發出選擇性收緊的信息。
首先,溫家寶在8月23日的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中,直接點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與風電設備等五大產業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並表示將透過控管相關產業的貸款、發債與融資的申請,來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雖然,溫家寶重申繼續施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只針對產能過剩產業重點壓抑,但一葉知秋,溫家寶的政策取向開始收緊已不言可喻。
收緊信貸自然要從銀行著手,因此中國銀監會近期也頻頻出招,先是發出「關於完善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的通知」徵求意見稿,有意規定中國銀行在計算資本適足率時,必須扣除本身持有的次級債券與混合債券。
之後,中國銀監會更針對「銀行業資本適足率必須達到12%」口頭徵詢各銀行意見。雖然目前中國銀監會只是口頭徵詢,但是就中國官方正實施的資金退場機制 來看,提高資本適足率可以有效降低銀行間的放貸金額,進而更審慎地審查放貸,因此提高資本適足率的政策勢必會推出,時間點更可能落在第三季經濟數據出爐 (十月下旬),進一步確認經濟復甦之後。
可以說,由溫家寶到銀監會,雖然沒有正式改變貨幣政策的基調,但是都已經提前表態警告。
新股發行考驗市場
政策風向的轉變,也明顯出現在股市交易中。包括股票型基金、企業大股東、社保基金(官方)自7月起紛紛在高點減持股票。
統計7月起到8月中,滬深兩市在這段期間內的累計成交量一共是9.82兆(人民幣,下同)上海A股6.54兆、深圳3.28兆,而同時期上海A股流通市 值達到6.65兆、深圳A股的流通市值則是2.63兆,二者合計9.28兆,依照時間點推算,3200點以上的換手率超過100%,很明顯有許多散戶因而 被套牢,大幅增加指數在此之上的壓力。
另一方面,中國證監會在進入8月之後也加速新股的審批工作,A股市場平均每2天就會核准一檔新股,光是8月下旬就有9檔新股要上市,發行速度之快甚至超過2007年A股最火熱的時期。
其中,近期已經通過審批的中國北車融資額高達64.36億,而正進入審批程序的中國冶金更預計要籌資165億,光是上述兩檔股票就為市場帶來230億的融資壓力。
初級市場越熱,次級市場調整壓力就越大,更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中國今年的新股雖然都延續首日上漲的神話,讓投資人趨之若鶩,但是至第2個交易日之後下跌的 機會卻高達7成以上,例如被稱為「中石油第二」的中國建築(滬:601668)上市以來股價就頻頻往下調整,被套牢的資金超過800億,對市場流動性又更 為不利。
籌碼面極度不利股市
除了IPO以外,市場還面臨已上市公司配股集資的壓力。包括浦發銀行(滬:600000)配股集資150億已經獲准通過,招商銀行(滬:600036) 跟萬科(深:000002)也各自宣布了180億與112億的集資計畫,更重要的是,浦發的配股批准,可能引發各大型銀行跟進,進一步壓低大陸銀行股股 價。
浦發銀行的配股並非只是單純的集資行為,主要是因應中國銀監會後續可能提出要求銀行業資本適足率必須達到12%的規定,更進一步分析中國整體銀行業,如 果相關政策真的落實,以目前各銀行資本適足率的情況來看,恐怕會出現高達2,645億的資金缺口,而預估各大上市銀行也將陸續出現配股集資的行為,對於權 重高達滬深300指數24.18%的中國銀行股以及整體大盤來說,都將提早進入秋天。
由前述的各項政策風向來看,在中國政府大力花費四兆人民幣刺激經濟的努力下,中國第三季GDP可望上看9%,但中國內部發展卻不夠均衡,局部過熱、產能過剩、股樓泡沫、銀行壞帳、通膨壓力等等,都在威脅明後兩年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
十一行情限特定產業
因此,中國官方並不是想把錢抽走,而是努力將錢趕到正確的位置,包括由股市、房市趕到實體經濟中、由產能過剩產業趕到農業、中小企業、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等較為薄弱的環節。
另一方面,中國的通縮還是現在式、失業人口仍然很多,寬鬆貨幣政策的第二階段是希望由民間投資來接手,而股市穩定是企業投資的基本條件之一,如果股市再度重挫,民間資金不願放到市場,企業亦難以靠招股、配股來集資。
因此官方對於股市的態度是不希望其大跌,由前波修正時,中國證監會連續審批新基金入市止血,就可以看出半年線2700位置已經是中國官方十一前的底限。 只是在籌碼面越趨收緊的情況下,A股已經在3200點以上形成較大的壓力區,由此研判,十一以前A股維持在2700點到3200點的區間內來回震盪的機率 非常高。
在資金退潮與政策調控的壓力下,大盤不易有表現空間,十一行情只會集中在特定題材的股份上,包括旅遊類股、航空類股、內需消費的百貨及汽車類股,近期股 價都明顯轉強。龍頭股中國國航(滬:601111)、首旅股份(滬:600258)以及北京旅遊(深:000802)等等,近期都出現連續漲停的情況,在 市場焦點明顯不多的情況下,十一概念股將一躍成為近期A股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