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國企、一代民企、二代民企》抓住機會財,競逐世界市場。CHIWAN經濟模式成型》百萬台商第三波 綿密布局再做大。

國企、一代民企、二代民企》抓住機會財,競逐世界市場(上)
大陸企業家幸運身處中國起飛的年代,有13億廣大內需市場的加持,中國企業家能快速成長茁壯,進而競逐世界市場,這些國企領導者、民企創業家、專業經理人有何本領,他們如何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財?
【撰文/楊方儒】

京城豔陽下的週末午後,43歲的中國微軟副董事長張亞勤,與剛滿41歲的百度創辦人李彥宏,兩個超級好朋友,難得聚在一起喝咖啡談天。

百度是中國搜尋引擎地頭蛇,今年第一季市占率高達74.1%,更是中國企業在美國NASDAQ掛牌的股王,近期股價達290美元。李彥宏這在地優勢,連國際強龍Google都不得不俯首稱臣,更何況微軟。

雖然是商場上面對面的博擊對手,但絲毫無損張亞勤與李彥宏的深厚交情。「直到今天,他都還充滿理想與能量,跟創業時一個樣!」張亞勤形容,李彥宏已經賺了幾輩子不缺的財富,今後就算不再做百度也挺好的,但是一股不滿於現狀的理想主義,驅使他不斷向前披荊斬棘。

希冀改變中國13億人民生活的抱負,是過去多年來大陸創業家一個共通的特質。

成功關鍵 1

靠中國內需,快速致富壯大

而大陸創業家在過去30年來是十分幸運的。因為他們有崛起的中國市場與機會,很快就可以達到做大,甚至做到國際去。

前分眾傳媒總裁兼執行長譚智指出,歐美企業家要賺到第一桶金,可能要花20到30年,但同樣規模的財富,中國人只要花5到10年就能賺到。

例如只花了13年,中國前十大首富劉永好的新希望集團的飼料年產量1000萬噸,排名世界第4。

只花了12年,來自安徽蕪湖的奇瑞(CHERRY)汽車就從不會做汽車、沒有資金,到今天年產能65萬,去年出口13.5萬輛,外銷遍及全球70餘國。旗下的QQ車成為眾人熟悉的品牌。

又如來自湖南長沙的三一重工,才15年就成為世界最大的水泥泵送車,正向2020年達到2000億人民幣營收、世界第一的工程機械目標邁進中。

快速致富壯大的企業不可勝數。中國企業在國際舞台上更是來勢洶洶。

根據美國《Fortune》(財星)雜誌每年公布的500大企業排行榜中,中國企業入榜家數及排名都呈現明顯進步。2005年只有15家入榜,今年增加到29家。

成功關鍵 2

創業精神強,市場嗅覺靈敏

除了理想與機遇外,大陸企業又是靠什麼實力快速成長的呢?

嗅覺靈敏絕對是關鍵。「台灣企業家是被管大的,大陸企業家是冒險長大的!」在北京20年、前思科暨微軟大中華區總裁杜家濱觀察,談到機會,中國民企的嗅覺非常靈敏。

「以前沒有的機會,都集中出現在這30年!」民企創業元老、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認為,中國市場大,加上各行業商機統統密集爆發,「造成大家都想當老闆,創業精神很強!」

「中國新生代創業家敢想大!心很大!」中國投資銀行優等生、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陳宏感覺到,大陸企業家不看小事情,只要看到好機會,手筆都很大。

大陸這個仍在不斷成長的世界市場,機會帶來的財富究竟有多大?一個金融圈的數字,明確凸顯。

2008年,台灣所有大小銀行的獲利總和,不及招商銀行一家200億人民幣,而招商還不在大陸四大行庫之列,只能算是大陸一家「中型」銀行而已。

相較於台灣企業家,斤斤算計攢出管理財,大陸企業家從不需要靠節省成本,來達到增長目的。

陳宏比較親身體驗的兩個例子。他年輕時曾經在美創辦GRIC網路公司,必須與全球各地的電信業者洽談網路互連,每次跟中華電信等台灣公司談判,GRIC的獲利空間總是被殺到最低;現在,他換跑道做投資銀行,協助大陸企業進行購併,談到給漢能的佣金,他們總是特別大方,只求事情完美達成。

對機會靈敏的大陸企業家,又可分為四大類型:國營企業領導、第一代民營企業創業家、第二代民營企業創業家、與專業經理人等。各自又有不同特質。

國營企業

積極購併,是大陸經濟主軸

從社會主義邁向市場經濟30年了,至今國營企業仍然是大陸經濟的主軸。一個統計絕對不能忽略:中國所有的上市公司中,政府能夠掌握所有權與經營權的,比例高達六成以上。

早年所有掛牌公司,中國政府百分之百能夠掌控。在「國退民進」方向上,比例緩步下滑,但至今國企仍是中國經濟的主要支拄,政府壟斷不少市場機會。

相較於台灣,中國政府不需靠國企賺錢或是釋股來充實國庫,而是「先養肥、養大再說,」許多人形容。

國企事實上就是代表政府落實經濟成長、科技創新的任務。「大唐就是代表中國的!」中國無線通訊標準的主導者、大唐電信董事長真才基就豪氣地說,過去只有「美標」「歐標」,卻沒有「中標」,這歷史將因大唐的TD-SCDMA規格而改寫。

「TD是國家自主創新的一個典範!」大陸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長李毅中同樣強調。真才基與李毅中,兩人口徑一致,可看出政府在國企裡的那雙手有多強。

另外,國企積極到海外購併,不僅給人「宣揚國威」的印象,更是代表黨與政府意志。最近的火線新聞是,在中石油收購新加坡石油近五成股權後,中海油也計畫砸下120億美元,在非洲尋求石油資產。這石化購併風,完全凸顯中國政府在金融風暴後的能源戰略。


國企、一代民企、二代民企》抓住機會財,競逐世界市場(下)
近10到15年來,新一代的創業家,面貌又跟上一代大不相同。他們不再土法煉鋼,而且許多一開始就具備國際能力。百度、新浪、搜狐、盛大、攜程、阿里巴巴,這些從科技圈竄出的新公司、新人物,就是代表。
【撰文/楊方儒】

第一代民營企業

懂得在灰色地帶生存獲利

國企外,第二類企業家則是第一代民企。他們在改革開放之初創業,在渾沌中摸索出一條路,歷經多次宏觀調控、政策改變,能夠倖存下來的民企,可說歷經千錘百鍊,是少數中的少數。

「如果中國所有的企業都被外國企業打倒,海爾一定是最後那一個!」這是海爾創辦人張瑞敏的豪氣。

「一定要成為世界級的!」多次躍上中國首富榜的劉永好說,新希望在農牧領域,已擁有國際競爭力。

「我們會拚命賭上一把!」從國營轉民營、聯想董事長柳傳志也大聲說,聯想絕不能自滿於中國電腦市占率第一,「Lenovo」一定要走向全球。

將近20年觀察大陸企業、中經合董事長劉宇環說,大陸這些抓住機會崛起的老牌企業,土法煉鋼的管理能力,不見得比外商差,「海爾就是一例,很早被編寫進哈佛商學院的管理課程中。」

北極光創投創辦人鄧峰強調,現在還在檯面上的民企領導人,「都很懂得在模糊空間、灰色地帶該怎麼play!」「沒有土、沒有水,他們也能活下來!」

新一代民營企業

具國際能力,更專注本業深耕

近10到15年來,新一代的創業家,面貌又跟上一代大不相同。他們不再土法煉鋼,而且許多一開始就具備國際能力。

百度、新浪、搜狐、盛大、攜程、阿里巴巴,這些從科技圈竄出的新公司、新人物,就是代表。

張亞勤認為,這一代企業不僅運作方式不一樣,也更有戰略與理想,並且跟西方企業溝通無礙,在美國掛牌的也很多,瞭解國際資本遊戲規則。

新華都總裁唐駿觀察,中國企業都崇尚海外股市,但如果要到美國去,不論公司架構、會計體制、甚至是簡單的英文問題,都讓很多第一代民企望洋興歎!海歸派與新一代民企,很少有這個問題。

另外,第一代民企都希望「大而全」,跨領域經營者眾,新一代專注程度則高得多,多在本業上琢磨。

以阿里巴巴來說,在打造世界最大的虛擬交易市集(marketplace)後,C2C的淘寶網也把eBay比下去,在中國稱霸,至於阿里媽媽、口碑網、阿里軟件、阿里旺旺、支付寶,一個接著一個創新服務,層層包圍著全球數億網路使用者。這「北斗七星」核心能耐其實很簡單,七家公司說穿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為中小企業、乃至於個人微型企業做網路服務。

「我們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阿里巴巴執行長衛哲分析,美國有800萬家、台灣有120萬家、全中國更有4200萬家中小企業,但沒有知名度、沒有資源,他們做生意是最艱困的,阿里巴巴各個新公司就是圍繞著中小企業做服務。

超強企圖心,躍上世界500大

從阿里巴巴的口氣中,聽得出新一代民企創業家的企圖心,跟第一代一樣大。

中國最大的旅遊網站攜程網,執行長范敏給內部員工訂的目標是:2010年成為中國500大企業、2015年成為亞洲500大,2020年躍上世界500大。

「中國希望出現一家應運而生的旅遊大公司,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去年親口對范敏說到他的期許。

攜程一年後的營收目標,現在隨著中國觀光市場倍速成長,已經提前兩年達陣,穩穩地往溫家寶目標前進。攜程也不是特例,現在很多中國新一代企業的一致目標,就是成為世界前500大企業。

在科技圈之外,做旅館的如家、開補習班的新東方、幫人找工作的前程無憂,也都搭上了這波中國服務業大躍進,成為備受國際關注的新生代民企。

市場變化大,專業經理人走紅

在大陸企業快速崛起的機運下,大陸也快速培養了一群專業經理人,分散在各個領域。

單以科技界為例。有微軟背景、專業經理人出身的譚智,十年換了五家公司,最近剛離開分眾傳媒,下一步動向眾人矚目。他微笑著說,到處都是機會、到處都需要人才,「我沒有找過工作,都是人家來找我的!」

「兩年時間,就能看出一件事成不成功!」譚智親身體驗到,中國市場變化的速度,比歐美快一倍以上。

眾多的外商企業,更是幫大陸培育專業經理人的搖籃。張亞勤驕傲地說,微軟已經成為中國「CTO」(科技長)的發源地,在他麾下的微軟中國研發集團內,已經培養了數千名技術專才,如今都開枝散葉,流向中國企業,包括騰訊、阿里巴巴的CTO,都是微軟出身。

展望未來,大陸企業家與專業經理人仍將風騷20年,因為大陸仍在快速成長中。

「談G2還太早!」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認為,中國在2008年對全球GDP貢獻度僅6.5%,美國則仍高達23.5%,差距還很大。不過,高盛預估到了2027年,中國就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林毅夫更樂觀預估,時程將提前至2020年!

大躍進過程中,可以想見有愈來愈多的中國企業家會在全球聚焦的鎂光燈下,翩翩起舞。

CHIWAN經濟模式成型》百萬台商第三波 綿密布局再做大(上)
細數兩岸30年,勢力彼長我消,產業卻一直呈現互補相依的態勢,更不斷透過合作,產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績。隨著中國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台商也積極轉型備戰,這一波,將是台商做大自己最好的機會。
【撰文/徐仁全】

最近有一新名詞「Chiwan」,你聽過嗎?

它可是全球經貿最熱門的一個新詞,就是中國(China)加上台灣(Taiwan),將形成亞洲最新崛起的經濟體,更是讓韓國、歐洲、美洲各國羡慕不已的未來新市場。

看看一團團來台採購下大單的中國官員及企業主們,再瞧瞧台灣股市因著中國概念,半年來大漲至少40%。敏感些的人就會發現,中國對台灣態度真的不一樣了,跟過去「一邊一國」「戒急用忍」的時代「差很大」。

其實,台灣與中國的經貿合作不是現在才熱絡,雙方成為強大的經濟伙伴也不是這半年才突然形成的。

對立60年 但民間往來已30年

早在30年前,兩岸就開始有非正式的經貿往來,透過第三國或第三地「暗通款曲」。

30年過去了,兩岸經貿往來歷經了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兩個大震撼。再度過2001年全球科技產業大衰退及2003年亞洲SARS危機後,雖遇上次貸風暴等挑戰,但兩岸經貿卻有如梅花般,愈冷愈開花,形成今日全球景氣復甦最強勁、最快速的區域。

多緊密?據海基會統計,台灣與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已達1053億美元,占台灣進出口額的1∕5,中國大陸也已成為台灣第1大的出口國及第2大的進口國。

統計也發現,台商前往中國大陸投資設廠的家數,從1980年代開始至今,估計超過4萬家,光是1991年到今年4月份為止就達3萬7234家,金額更達到766.09億美元。

當然,真實數字不僅於此,根據大陸統計,前往中國投資設廠的台商約有7萬餘家,投資金額更超過1500億美元。預估現有100萬名台商在中國常駐,兩岸互動密切,早巳凌駕政治與意識型態之爭。

台商第1波 西進

草創珠三角 加工出口為主

台商進中國投資可分成三階段。最早1980年代開始,這時期台灣尚未開放赴大陸探親,都得經過第三地,如香港或新加坡,偷偷摸摸轉進中國,以免被國安單位查獲,回台不免一陣約談。

這些投資也以隱蔽、規模小為特色,主要以加工出口等傳統、外銷型的產業,如塑膠製品、玩具、燈飾、五金等日用小商品為主,地區則以接近香港的廣東、深圳等珠江三角洲一帶為主。

兩岸咖啡董事長楊進發回憶,「當時(20年前)我的工廠在林口,但台幣大幅升值、土地及工資急漲,不得不移出台灣,在廣州設廠。」以生產拉鍊外銷進入深圳設廠。

「當時人工成本多便宜,一個作業員月薪只要200人民幣,土地租稅皆可減免,很少人能抗拒這種誘惑,」楊進發說。

根據大陸統計顯示,1980年代中期,台商赴中國投資金額只有1億美元,到1991年,即達到10億美元。家數也從不到100家,增加到2730家,而這時期的台商都聚集在廣東,以廣州、深圳為主要基地,光1993一年內,台商就有9329家赴中國投資,為第一次高峰。

也不光是傳統產業,以電子為主的科技產業,也循著此脈絡前進珠江三角洲,台達電在1992年即率先進入東莞,成立台達電首座中國製造基地。

齊力拚命 摸黑做大世界規模

現任台達電中國區執行副總裁廖慶龍對當時第一印象十分深刻。1992年他經由香港轉機進深圳,一踏出深圳機場就被嚇了一跳,「只能以一個亂字來形容。」

出關時的程序混亂,領行李找不到指標等不說,一出機場還是黑鴉鴉的一片,沒有路燈,隨便搭輛計程車就摸黑進城。一路上,道路窄小,人車也不守秩序,好像到了另一世界。

「最誇張的是下午6點過後就找不到餐館可吃飯,」他說,這令在台灣習慣加班到天黑的台商,工作完還要餓肚子,只能吃泡麵。

除了東莞環境與台灣有如天壤之別外,廖慶龍也對當時的工人留下深刻印象。「一堆人幾天前就拿著睡袋在工廠門口外排隊等候,深怕搶不到工作。」

還有一次,一位工人在裝天花板上的燈泡時不小心從梯子上跌下來,嘴角流血。廖慶龍好心告訴他可以休息一下,或到醫院去包紮擦藥。結果那名工人說不必了,拭去嘴角的鮮血,爬上梯子再繼續工作。這代表工人很擔心失去工作,甚至命都不顧。

不到兩年,台達電東莞即成為全球最大的大功率電源供應器生產基地。隨後的鴻海、明泰、建漢等科技大廠也陸續進駐珠江三角洲,更將此區域打造成中國當時最具實力的經濟特區,成為全中國的示範。

台商第2波 北上

啟動長三角 布局電子製造業

很快地,珠江三角洲面臨用地飽和的問題,工資也上漲。台商在1990年代末期開始遷徙,北上找到長江三角洲為落腳之地,1997及1998兩年間,台商赴中國投資設廠者突破萬家,且集中在長江三角洲,此時為台商赴大陸投資的第二次高峰期。

被賦予北上蘇州吳江開展第二基地使命的廖慶龍,第一次造訪吳江,純樸小鎮、一望無境的稻田,馬上讓他回憶當初到東莞時的景象,「同樣也是6點過後,就找不到地方可以吃飯。」

2000年吳江廠正式啟用,去年創造150億人民幣產值。廖慶龍很清楚,未來一定要提升自動化,減少人工,否則無法生存。

今天長江三角洲已成為台灣電子產業的生產基地,各大廠皆已進駐,電腦業者更是百分之百到齊,包括廣達、仁寶、緯創、英業達、華碩、佳世達等,與台灣研發中心及營運總部呼應配合,形成「兩岸分工」經營模式。

供應世界需求 浦東責任重大

2004年,英業達成為最晚赴長江三角建廠的台灣電腦大廠。今年榮登美國《BusinessWeek》全球百大科技第4名的英業達,在上海浦東廠區一平方公里(約四個中正紀念堂大)的地,一口氣完成了五大廠房。光是停放接送員工上下班的遊覽車場地就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上百輛交通車停放在停車場上,可想見上下班時的車流壯觀畫面。

「目前產能每月可達300萬台,滿載就可達到年出貨3000萬台筆電的水準,」英業達(上海)總經理巫永財坐在浦東總部,前面還有為了世博會興建的輕軌電車在試著車呢!

去年英業達筆記型電腦出貨量達到1600萬台,都是從浦東機場輸出。目前浦東廠產能雖未滿載,但按照英業達今年第一季筆電出貨量563萬台,較去年同期成長71%來看,浦東廠最快在明年就不夠用了。「我們已開始找尋下一個生產基地了,」巫永財說。

長江三角洲已是世界科技產業重鎮,但工資上升、土地也漸稀少,再次讓台商興起逐水草而居,另覓未來五到十年發展基地的想法。

CHIWAN經濟模式成型》百萬台商第三波 綿密布局再做大(下)
製造業從外銷、轉內銷,爭取大陸本地商機,也會是台商未來發展的第三個大趨勢。因應世界工廠成為世界市場,加上去年金融風暴肆虐,出口訂單銳減,不少製造業台商面臨存亡的十字路口,也不得不轉外銷為內銷。
【撰文/徐仁全】

台商第3波 內遷

製造先發 淘金大內陸

一場尋找更便宜的土地以及勞力、台商往大陸內地遷徒的運動,近年來正在逐漸發生中,這是2020年前台商在大陸發展的趨勢之一。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鴻海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為節省成本,日前已表示將縮小深圳龍華廠的規模,移至武漢或山西晉城等地。去年鴻海進駐武漢光谷園區,已有1萬多個員工。

往南到重慶,則可能是英業達看好的第二基地。英業達董事長李詩欽對重慶的印象很好,也交待部屬好好研究。

上海總經理巫永財說,比較起東南亞等國家,他認為往中國內陸,比轉移越南或印度等國家來得好。而位在西部樞紐、四大直轄市之一的重慶,獲青睞的機率頗大。

同樣的遷移行動也發生在台達電。有十餘年擔任開疆闢地經驗的廖慶龍說,台達電擴展的策略可以「南呼北應」來形容,就是以珠三角的東莞廠認養湖南郴州廠、長三角的吳江廠認養安徽蕪湖廠,用「母雞帶小雞」,將人員、資源、技術及產品,從母廠延伸到新廠去,最能縮短新廠的學習曲線,及早成為台達電中國最強的生產後盾,這就是台達電中國四大生產重鎮的完整布局。

服務業 4年比重升達15%

緊跟著服務業也將大舉進入中國。這也是2020年前台商布局大陸的第二個趨勢主軸。

據統計,1991年至2005年,台商投資在中國大陸的服務業金額僅占總投資額的3.48%。

但這狀況將快速改變。近年來,台商投資大陸服務業的金額明顯上升,目前台灣投資大陸服務業占總投資金額比重已上升至15%左右。

目前台商在中國的服務業市場中,較擅長的有零售業及餐飲類。已有多家台商零售業者在中國大陸擁有上千據點。

如達芙妮女鞋在中國已有3000家、自然美有1800家,販賣珠寶的石頭記有1300家,麗嬰房也接近1400家,歐迪芬內衣有1000家,賣麵包的克莉絲汀也接近1000家的規模,都是占據各行各業零售通路霸主。

不讓餐飲業者專美於前,房仲業者如永慶房屋(大陸以台慶房屋)及信義房屋也都進到中國發展。甚至西點咖啡聞名台灣的85度C,也在中國引起風潮。從零售、餐飲出發,近幾年來台商還陸續搶進了房地產、飯店休閒、醫療服務等服務業。

因應轉型 台商返台學創新

製造業從外銷、轉內銷,爭取大陸本地商機,也會是台商未來發展的第三個大趨勢。

因應世界工廠成為世界市場,加上去年金融風暴肆虐,出口訂單銳減,不少製造業台商面臨存亡的十字路口,也不得不轉外銷為內銷。

「不轉型是等死,轉型雖困難,但至少有一線希望,」帶領6000家台商的東莞台協會長、岳豐電子董事長的葉春榮說。

要轉型,還得自己先升級,也帶動台商回台進修的新趨勢。

向來以接待國外訪客為主的工研院,6月2日就來了200多位操台語口音的商人,聚精會神地聽著工研院院長李鍾熙說明何謂科技創新。

「台商過去以勞力密集及成本優勢創造利潤,但未來要存活,唯有轉型、走差異化,否則等著被陸資超越,」廈門台協會長、多威電子董事長曾欽照說,第一次參觀工研院的他,對工研院的技術十分好奇。

曾欽照也很頭痛外銷轉內銷問題,「兩個模式完全不同,對台商是一大考驗。」因為內銷要重新學習產銷流通流程,又要掌握資金收帳,這都是全新功課。

問鼎內銷 鼓勵轉型不轉行

除了轉型到服務業外,對台商調適較少的就是打入內銷系統,把外國客戶轉換為中國客戶,就解決了。葉春榮一再呼籲台商能夠「轉型不轉行」。

為此,東莞台協決定設立批發大賣場,建立共同銷售平台,幫助東莞台商銷售商品到中國內需市場。「東莞的優勢是商品價廉物美,提供最完整的產品,讓全中國商人採購東莞商品,台商就可以轉型了。」他預計將在中國成立十個批發據點。

在中國電扇賣得嚇嚇叫的艾美特,算是早期台商轉內銷的成功案例。1993年就開始嘗試內銷,從5%內銷比例做起,今日已占近一半銷售比例,緊追在第一品牌「美的」之後。艾美特打自有品牌,一路走來雖艱辛,但成果是甜美的。

預計2020前後,中國將是全球最大經濟體,身處其中已超過30年的台商,如不能好好運用此時最融和的兩岸關係契機,及大陸「同等優先、共謀雙贏」對台政策,搶占中國內需份額,「那真可以用錯失良機、暴殄天物來形容,」許多台商說。

從過去30年到未來20年,台商在大陸正分階段、分區域逐漸完成錯綜複雜的綿密布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