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一代民企、二代民企》抓住機會財,競逐世界市場(上) |
![]() |
‧遠見 2009/07/24 |
![]() |
![]() |
![]() |
【撰文/楊方儒】
京城豔陽下的週末午後,43歲的中國微軟副董事長張亞勤,與剛滿41歲的百度創辦人李彥宏,兩個超級好朋友,難得聚在一起喝咖啡談天。
百度是中國搜尋引擎地頭蛇,今年第一季市占率高達74.1%,更是中國企業在美國NASDAQ掛牌的股王,近期股價達290美元。李彥宏這在地優勢,連國際強龍Google都不得不俯首稱臣,更何況微軟。
雖然是商場上面對面的博擊對手,但絲毫無損張亞勤與李彥宏的深厚交情。「直到今天,他都還充滿理想與能量,跟創業時一個樣!」張亞勤形容,李彥宏已經賺了幾輩子不缺的財富,今後就算不再做百度也挺好的,但是一股不滿於現狀的理想主義,驅使他不斷向前披荊斬棘。
希冀改變中國13億人民生活的抱負,是過去多年來大陸創業家一個共通的特質。
成功關鍵 1 靠中國內需,快速致富壯大 而大陸創業家在過去30年來是十分幸運的。因為他們有崛起的中國市場與機會,很快就可以達到做大,甚至做到國際去。
前分眾傳媒總裁兼執行長譚智指出,歐美企業家要賺到第一桶金,可能要花20到30年,但同樣規模的財富,中國人只要花5到10年就能賺到。
例如只花了13年,中國前十大首富劉永好的新希望集團的飼料年產量1000萬噸,排名世界第4。
只花了12年,來自安徽蕪湖的奇瑞(CHERRY)汽車就從不會做汽車、沒有資金,到今天年產能65萬,去年出口13.5萬輛,外銷遍及全球70餘國。旗下的QQ車成為眾人熟悉的品牌。
又如來自湖南長沙的三一重工,才15年就成為世界最大的水泥泵送車,正向2020年達到2000億人民幣營收、世界第一的工程機械目標邁進中。
快速致富壯大的企業不可勝數。中國企業在國際舞台上更是來勢洶洶。
根據美國《Fortune》(財星)雜誌每年公布的500大企業排行榜中,中國企業入榜家數及排名都呈現明顯進步。2005年只有15家入榜,今年增加到29家。
成功關鍵 2 創業精神強,市場嗅覺靈敏 除了理想與機遇外,大陸企業又是靠什麼實力快速成長的呢? 嗅覺靈敏絕對是關鍵。「台灣企業家是被管大的,大陸企業家是冒險長大的!」在北京20年、前思科暨微軟大中華區總裁杜家濱觀察,談到機會,中國民企的嗅覺非常靈敏。
「以前沒有的機會,都集中出現在這30年!」民企創業元老、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認為,中國市場大,加上各行業商機統統密集爆發,「造成大家都想當老闆,創業精神很強!」
「中國新生代創業家敢想大!心很大!」中國投資銀行優等生、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陳宏感覺到,大陸企業家不看小事情,只要看到好機會,手筆都很大。
大陸這個仍在不斷成長的世界市場,機會帶來的財富究竟有多大?一個金融圈的數字,明確凸顯。
2008年,台灣所有大小銀行的獲利總和,不及招商銀行一家200億人民幣,而招商還不在大陸四大行庫之列,只能算是大陸一家「中型」銀行而已。
相較於台灣企業家,斤斤算計攢出管理財,大陸企業家從不需要靠節省成本,來達到增長目的。
陳宏比較親身體驗的兩個例子。他年輕時曾經在美創辦GRIC網路公司,必須與全球各地的電信業者洽談網路互連,每次跟中華電信等台灣公司談判,GRIC的獲利空間總是被殺到最低;現在,他換跑道做投資銀行,協助大陸企業進行購併,談到給漢能的佣金,他們總是特別大方,只求事情完美達成。
對機會靈敏的大陸企業家,又可分為四大類型:國營企業領導、第一代民營企業創業家、第二代民營企業創業家、與專業經理人等。各自又有不同特質。
國營企業 積極購併,是大陸經濟主軸 從社會主義邁向市場經濟30年了,至今國營企業仍然是大陸經濟的主軸。一個統計絕對不能忽略:中國所有的上市公司中,政府能夠掌握所有權與經營權的,比例高達六成以上。
早年所有掛牌公司,中國政府百分之百能夠掌控。在「國退民進」方向上,比例緩步下滑,但至今國企仍是中國經濟的主要支拄,政府壟斷不少市場機會。
相較於台灣,中國政府不需靠國企賺錢或是釋股來充實國庫,而是「先養肥、養大再說,」許多人形容。
國企事實上就是代表政府落實經濟成長、科技創新的任務。「大唐就是代表中國的!」中國無線通訊標準的主導者、大唐電信董事長真才基就豪氣地說,過去只有「美標」「歐標」,卻沒有「中標」,這歷史將因大唐的TD-SCDMA規格而改寫。
「TD是國家自主創新的一個典範!」大陸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長李毅中同樣強調。真才基與李毅中,兩人口徑一致,可看出政府在國企裡的那雙手有多強。
另外,國企積極到海外購併,不僅給人「宣揚國威」的印象,更是代表黨與政府意志。最近的火線新聞是,在中石油收購新加坡石油近五成股權後,中海油也計畫砸下120億美元,在非洲尋求石油資產。這石化購併風,完全凸顯中國政府在金融風暴後的能源戰略。 |
國企、一代民企、二代民企》抓住機會財,競逐世界市場(下) | ||||||||||||||
![]() | ||||||||||||||
‧遠見 2009/07/24 | ||||||||||||||
![]() | ||||||||||||||
![]() | ||||||||||||||
![]() | ||||||||||||||
【撰文/楊方儒】
第一代民營企業 懂得在灰色地帶生存獲利 國企外,第二類企業家則是第一代民企。他們在改革開放之初創業,在渾沌中摸索出一條路,歷經多次宏觀調控、政策改變,能夠倖存下來的民企,可說歷經千錘百鍊,是少數中的少數。
「如果中國所有的企業都被外國企業打倒,海爾一定是最後那一個!」這是海爾創辦人張瑞敏的豪氣。
「一定要成為世界級的!」多次躍上中國首富榜的劉永好說,新希望在農牧領域,已擁有國際競爭力。
「我們會拚命賭上一把!」從國營轉民營、聯想董事長柳傳志也大聲說,聯想絕不能自滿於中國電腦市占率第一,「Lenovo」一定要走向全球。
將近20年觀察大陸企業、中經合董事長劉宇環說,大陸這些抓住機會崛起的老牌企業,土法煉鋼的管理能力,不見得比外商差,「海爾就是一例,很早被編寫進哈佛商學院的管理課程中。」
北極光創投創辦人鄧峰強調,現在還在檯面上的民企領導人,「都很懂得在模糊空間、灰色地帶該怎麼play!」「沒有土、沒有水,他們也能活下來!」
新一代民營企業 具國際能力,更專注本業深耕 近10到15年來,新一代的創業家,面貌又跟上一代大不相同。他們不再土法煉鋼,而且許多一開始就具備國際能力。
百度、新浪、搜狐、盛大、攜程、阿里巴巴,這些從科技圈竄出的新公司、新人物,就是代表。
張亞勤認為,這一代企業不僅運作方式不一樣,也更有戰略與理想,並且跟西方企業溝通無礙,在美國掛牌的也很多,瞭解國際資本遊戲規則。
新華都總裁唐駿觀察,中國企業都崇尚海外股市,但如果要到美國去,不論公司架構、會計體制、甚至是簡單的英文問題,都讓很多第一代民企望洋興歎!海歸派與新一代民企,很少有這個問題。 另外,第一代民企都希望「大而全」,跨領域經營者眾,新一代專注程度則高得多,多在本業上琢磨。
以阿里巴巴來說,在打造世界最大的虛擬交易市集(marketplace)後,C2C的淘寶網也把eBay比下去,在中國稱霸,至於阿里媽媽、口碑網、阿里軟件、阿里旺旺、支付寶,一個接著一個創新服務,層層包圍著全球數億網路使用者。這「北斗七星」核心能耐其實很簡單,七家公司說穿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為中小企業、乃至於個人微型企業做網路服務。
「我們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阿里巴巴執行長衛哲分析,美國有800萬家、台灣有120萬家、全中國更有4200萬家中小企業,但沒有知名度、沒有資源,他們做生意是最艱困的,阿里巴巴各個新公司就是圍繞著中小企業做服務。
超強企圖心,躍上世界500大 從阿里巴巴的口氣中,聽得出新一代民企創業家的企圖心,跟第一代一樣大。
中國最大的旅遊網站攜程網,執行長范敏給內部員工訂的目標是:2010年成為中國500大企業、2015年成為亞洲500大,2020年躍上世界500大。
「中國希望出現一家應運而生的旅遊大公司,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去年親口對范敏說到他的期許。
攜程一年後的營收目標,現在隨著中國觀光市場倍速成長,已經提前兩年達陣,穩穩地往溫家寶目標前進。攜程也不是特例,現在很多中國新一代企業的一致目標,就是成為世界前500大企業。
在科技圈之外,做旅館的如家、開補習班的新東方、幫人找工作的前程無憂,也都搭上了這波中國服務業大躍進,成為備受國際關注的新生代民企。
市場變化大,專業經理人走紅 在大陸企業快速崛起的機運下,大陸也快速培養了一群專業經理人,分散在各個領域。
單以科技界為例。有微軟背景、專業經理人出身的譚智,十年換了五家公司,最近剛離開分眾傳媒,下一步動向眾人矚目。他微笑著說,到處都是機會、到處都需要人才,「我沒有找過工作,都是人家來找我的!」
「兩年時間,就能看出一件事成不成功!」譚智親身體驗到,中國市場變化的速度,比歐美快一倍以上。
眾多的外商企業,更是幫大陸培育專業經理人的搖籃。張亞勤驕傲地說,微軟已經成為中國「CTO」(科技長)的發源地,在他麾下的微軟中國研發集團內,已經培養了數千名技術專才,如今都開枝散葉,流向中國企業,包括騰訊、阿里巴巴的CTO,都是微軟出身。
展望未來,大陸企業家與專業經理人仍將風騷20年,因為大陸仍在快速成長中。
「談G2還太早!」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認為,中國在2008年對全球GDP貢獻度僅6.5%,美國則仍高達23.5%,差距還很大。不過,高盛預估到了2027年,中國就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林毅夫更樂觀預估,時程將提前至2020年!
大躍進過程中,可以想見有愈來愈多的中國企業家會在全球聚焦的鎂光燈下,翩翩起舞。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