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人參市場混亂,沒有能與韓國正官庄相抗衡的主要品牌,在這個契機下,來自廣東的康美藥業積極整合人參生產資源,計畫打造東北最大的人參生產基地。
康美藥業在上海A股上市,營收主要來自於中藥飲片和中藥材貿易,是中國大陸中藥飲片產品最多的企業,去年營收為17.27億人民幣(下同),本月初,該公司還被列入上證18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當中。
2008年9月份,康美藥業集資4億元前往吉林省集安市設立全資子公司,並在今年3月份,以3,900萬元的價格買下當地紅參生產大廠新開河公司,積極打入人參生產市場。
集安市是東北人參的主要生產地,年產量達5,000噸,占全中國大陸的40%左右,連韓國都到這裡來開闢人參生產基地,新開河就是當地最具規模的人參生產加工公司。
康美藥業副總經理邱錫偉指出,該公司的人參原料主要依賴進口,因此希望藉由收購新開河來培養自己的原料基地,雙方自2005年就開始接觸,雖然也有許多國外企業也很有興趣,但當地政府最後仍是青睞康美藥業。
另外,由於人參消費市場集中在華南,以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受限於東北人參生產企業的規模與能力,因此很難將產品打入主要市場。相反地,擁有華南市場基礎的康美藥業,卻無法固定取得人參原料來源,因此康美藥業收購新開河後,將能有效串連產銷一體化的目標,讓東北人參能更具優勢。
韓國貨當黃金買中國人參作蘿蔔賣
●人參雖然是東北三寶之一,但由於缺乏完善產銷機制,造成市場供過於求,,每公斤價格跌到20人民幣,被當成蘿蔔賣。圖/本報資料照片 |
由於缺乏完善產銷機制,中國大陸東北生產的人參供過於求,每公斤價格僅20人民幣(下同),在市場上被當成蘿蔔賣,價值只有韓國高麗參的15分之1,甚至在當地市場也無法與韓國人參競爭。
人參是東北三寶之一,是當地重要特色產品,多數台灣人也耳熟能詳。但「人民日報」昨(24)日指出,中國產參大省吉林,年產量占世界半數以上,可是產銷管道有嚴重的缺陷,讓珍貴的人參在市場上只有蘿蔔價,1公斤只要20元。甚至在長春市的街頭上,還可以買到1根5元的人參。
而鄰近的韓國,產量雖遠不及中國大陸,卻憑藉著正官庄高麗參的品牌優勢,吃下全球大部分的人參市場,產值是中國大陸的六倍以上。韓國新鮮園參每公斤價格可以達到300元以上,而且每年推出600多種人參產品,真正全面性的進入民眾生活當中。
專家指出,由於大陸人參的品種眾多,有野山參、移山參、園參等三大類,價格落差很大,又缺乏品牌經營的觀念,造成市場混亂,消費者難以選購。而且沒有發展出全套的加工流程,往往只有家庭小工廠進行處理,沒有辦法和韓國企業化的經營抗衡。
前臨江市白山參廠廠長柳忠潤坦言:「當韓國高麗參用盒子包裝的時候,我們用麻袋裝,等到我們用盒子包裝的時候,人家就進行深加工,用更小更精美的包裝販賣。」
缺乏良好的產銷制度,使市場上供過於求,也是讓大陸人參賤價的主要原因。「參鄉」擾松縣的農民岳言志就表示,人參要培養六年,每年還要鬆三次土,1丈地就要投入250元以上的成本,每公斤才賣到20元,連請工人都不夠。同時,大陸仍將人參劃分在中藥材類中,不能像一般食品一樣任意進行加工,難以大量拓展市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