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政府是高房價的幕後黑手

政府是高房價的幕後黑手

  • 2009-09-15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南京和上海,接連雨後春筍般的冒出新地王,北京廣渠門地皮的最終成交天價更高過周邊新建住宅房的價格,一時間「麵粉貴過麵包」議論四起,在幾百萬中國人為房價折腰時,中國官員本周適時投入此發燒話題中,以「6年半賣房論」和「丈母娘需求」展現黑色幽默。

 這兩則引發中國網友熱評的房漲歸因說,其一是日前在重慶舉行的2009年內陸開發高地論壇上,重慶市副市長黃奇帆被問及「重慶房價是否會繼續漲」時,答曰「重慶調控房價在全中國效果顯著,若房價過高,就不是『宜居重慶』」,他表示,重慶調控房價的目標是,一個正常普通家庭,6.5年的家庭收入就可買一套房。

 此一符合國際房價比例原則的宣言鏗鏘有力,但中國房債族猶記得07年廣州市長張廣寧的反覆宣示,「控制房價,底氣很足」、「雖不能控制房地產市場,但能推出保障購房問題的措施」。

 時空荏苒,當年上半年商品房漲價25.8%,類似國宅的經濟適用房僅佔總量的0.2%,至今普通商品房的房價已是民眾平均收入的20倍,意味不吃不喝20年才能買個中下等房,2年時間足見「市場打敗市長」,「重慶宜居」宣言難免被看衰為空白支票一張。

 不約而同的,9月7日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參加「中國房地產金融年會」時,也語不驚人死不休,發表獨門剖析曰,房地產上漲是因有特剛需求,也就是「丈母娘需求」,他認為,小夫妻快結婚了卻沒買房,丈母娘只好委婉相逼,讓小女婿清倉典當,籌錢買房。

 確實在中國各大城市,對住房有剛性需求的首次購屋者,是房地產的首席生力軍,媒體也確有問卷調查顯示,因結婚而準備或已經買房的80後年輕人,佔總數的66.8%。

 一日一漲或幾漲的房價,也確實導致部分消費者的恐慌性消費心態,助長「買漲不買跌」歪風,房地產商也順勢間歇性調整房價,來回應民眾「需求」。

 而且丈母娘促漲房的言論其實並不稀奇,「同居者刺激購房」、「釘子戶導致房價高」、「未婚女青年帶動房價」等論調在中國早行之有年,將令人喘不過氣的房價,歸咎於特定群體的風潮背後,掩蓋的是房地產商和政府的相互卸責,一稱「房價太高,老百姓難以承受」,一則回「你的地價太高,麵粉貴過麵包」。

 兩方的莫可奈何態度,又包裹在中國資訊不對稱、政府監管能力相對脆弱等結構性大環境中,以致某些政府官員、仲介機構、經濟學家成為房地產既得利益集團的幫兇,構成暴利的共享機制;載浮載沈於其上的百態眾生,反成為各場域領導者揪出的眾矢之的。

 住宅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認為,中國房市還將大漲20年;相關數據顯示,北京房價與收入比已達27:1,也就是不吃不喝27年才有能力買房,而今年以來,土地爭奪戰高潮迭起,奪標者幾乎都是國企、央企、上市公司和外資,許多業務範圍不包括房地產開發的央企,也凌厲的以大筆資金挹注房地產戰場中。

 無怪乎中國網友大呼追根究底,其實是「國營企業的丈母娘」推高了房價。

 國營企業的丈母娘,政府也,政府將土地以一種明媒正娶的方式嫁給了國企,在一家親背後是壟斷的本質下,結果是既增加了GDP,又奠定房價持續上漲的基礎,保持政府收益的極大化之餘,還幫助中國擺脫了金融危機的泥沼。國營企業為了「丈母娘」的荷包,看來也只能繼續苦那些為買房而忙碌終生的小老百姓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