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丁予嘉觀點-遊戲產業需要能人

丁予嘉觀點-遊戲產業需要能人
2009-09-21 中國時報 【丁予嘉觀點】

遊戲產業,在短短的十年之間,就已經由初生之犢轉變為耀眼的明星,甚至當上了股王。金融風暴的時候,宅經濟更成了景氣蕭條下的綠洲,現在更是厲害,打開電視,從兒童台、新聞台、體育台到電影台,充斥的是各式各樣的線上遊戲廣告,幾乎到了鋪天蓋地的程度,遊戲股價也在市場哄抬下水漲船高。

 產品生命周期極短

 這是很有趣的現象,遊戲產業是知識經濟下的產物,比的是研發與技術、比的是創意及行銷,需要人力及財力極大的投資,而且產品的生命周期非常短,在高度競爭的狀況下,現在一個遊戲的黃金時期可能只有三到六個月,要成功打響名聲、迅速獲利真的很不容易。

 奇怪的是,線上遊戲公司上有數十家、幾百支遊戲氾濫,看起來進入門檻很低,事實上,公司的好壞,天差地遠;因為,自製遊戲或是代理商品的耐玩程度、產品定位、宣傳包裝到成本估算,都需要在專業及經驗上高度成熟的團隊才能做最縝密的規畫。這下問題來了,這些遊戲公司準備好了嗎?

 對應著這個崛起不到十年的產業,遊戲業的從業人員平均年齡及資歷相對淺,薪水也是普通而已,這群年輕的新血充滿熱情及冒險精神,遊戲作掛了?跳槽就好!遊戲大賣?挖角接踵而來!正因為這樣,工作的傳承及延續出了問題,人員的訓練不夠完整,公司的制度很難健全,代理的權利金太高,自製的能力又出現斷層;所以,要是你問我,遊戲產業怎麼看?我會說,目前它看的是本夢比而不是本益比。二千年網路泡沫的慘痛經驗,很多人應該都記憶猶新,餘悸猶存吧!

 蘋果,3C商品中時尚設計的代名詞,從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Apple I開始,iMac在微軟的PC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ipod史無前例的成功、iphone戲劇化般的轟動、到現在ipad讓市場的高度期待,就像Apple的命名一般,每樣產品都像掉在牛頓腦袋上那顆蘋果,讓人驚艷他的創新。

 競爭激烈 亟待蛻變

 但是,很多人或許不記得,賈伯斯(Steven Jobs),在一炮而紅以後,也曾陷入了科技統治需求的迷思,昂貴的價格與複雜的設計,讓消費者望之卻步,市場是現實的,蘋果瀕臨了破產的命運。

 但是,很快的,專業且反應快速的蘋果人做了調整,這群高薪、積極、創新的龐大團隊決定了很重要的一件事:操作簡單的介面及突破傳統的設計導向,奇蹟似的創造了三歲小孩都能一指搞定的ipod、iphone等夢幻逸品,特別的是,蘋果更進一步的全面性的攻占了消費者的3C領域,從硬體到軟體,從產品到通路,蘋果王國賺進了資訊世界裡面的每一塊錢,令人羨慕,更令人佩服。我相信在整併、競爭及淘汰之後,台灣的遊戲業未來也可以跟蘋果一樣,蛻變為擁有創新的靈魂的成熟產業;而我熟識的遊戲業老闆,也可能成為另一個賈伯斯。

 蘋果能 台灣也可以

 我曾經說過,台灣有兩樣很珍貴的東西,一個是錢,一個是人才及技術,以完整的制度、對等的薪酬吸引專業的技術人才,不但可以迎合玩家的需求,甚至可以更進一步的創造玩家的渴望,跨出台灣,跟韓國一樣進軍全世界的遊戲業,想想看,光是中國那麼龐大的市場,台灣擁有比其他人大多少的優勢?看看蘋果,台灣的遊戲業也可以做得到。(作者現任國票證券董事長)

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線上一點靈Twitter股票平台 正夯

線上一點靈Twitter股票平台 正夯


2009-09-18 工商時報【陳怡均/綜合外電報導】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過去股民在號子裡交換心得、聚集高人氣的情景,如今在微型部落格Twitter上重現。透過Twitter日漸走紅的「StockTwits」平台,愈來愈多投資人使用Twitter,與全球各地志趣相投的投資同好連結,在網上分享股票訊息。

 Twitter受到全球投資人歡迎,網友在Twitter針對一檔股票發表意見,只要加上其股票代碼或一個美元的標誌,即會獲系統選錄至StockTwits網頁上。

 StockTwits儼然已成為當前投資人追蹤股票情報最常見的工具,股民們可藉此獲得投資走勢等相關訊息。目前約有9萬人已登錄至該網站,大多是短線投資者,時常發表心得的約占其中1.5萬人。

 StockTwits共同創辦人林德澤(Howard Lindzon)表示,約有1.6萬名分析師於此次經濟衰退中失去工作,實體交易場地逐漸式微,其地位正由StockTwits取代。他指出,「在這裡可以立即與有志一同的人連結,分享交流彼此的想法。」

 許多投資人並且認為,Twitter不僅可作為尋找股票情報的平台,還可以在此學習其他人如何操盤。

 Dan Wlasiuk為一名芝加哥航空機師,在閒暇時間進行投資,他表示最近開始嘗試複雜的交易,包括一種名為「鐵兀鷹組合(Iron Condors)」的期權投資。他說,「這實在有點難懂…而我在Twitter上談及此事,即遇到一群進行類似投資部位的同好。在Twitter上不單只是收集投資訊息,學習其他人的操作手法更有用處。」

 軟體業者已嗅出市場走勢,立即推出相關服務,讓投資人能有效整理Twitter資訊。

 一家名為StreamBase的美國業者在6月推出Twitter應用軟體,投資人可以在交易系統上接收Twitter訊息,彙集情報並進行分類。

追蹤股價新工具 Twitter教你玩股票


【經濟日報╱編譯游宜樺/綜合外電】2009.09.18 03:58 am

世界各地的證券交易所昔日人聲鼎沸的交易大廳,或許已因科技進步而沒落,但推特(Twitter)崛起卻讓它們在網絡上重生,這個當紅的社交網站已儼然變成新型交易工具。

從紐約到倫敦,全球各地的交易人競相註冊加入Twitter,以便和世界其他地方的股友建立起即時溝通管道。

StockTwits是股友目前在Twitter上追蹤股票走勢相關討論的當紅工具之一,股友彼此在網站上發表有關某檔股票的觀點,並附上股票代碼與美元符號,進行及時交流。

目前StockTwits全球約有9萬名註冊用戶,其中許多人是當沖交易的短線股友。會員中有1.5萬人積極貢獻消息,其餘則是潛水型觀眾。

StockTwits的共同創辦人林德宗(Howard Lindzon)表示:「在這場金融風暴中有1.6萬名分析師失去工作,交易大廳制度也逐漸瓦解,StockTwits適時填補了空白。」

他說:「你可以利用它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迅速建立聯繫,分享並玩味各種想法,閒扯或提出建議,大聲咒罵他人的餿主意,必要的話還可以搜集讓自己信服的理由。」

但不少股友透露他們不僅利用Twitter來搜尋股票情報,還會利用它學習觀摩他人的投資方法

伍拉斯休克是芝加哥的一名民航飛行員,在閒暇時間玩股票,最近開始嘗試高難度的複雜交易,玩起暱稱「鐵鷹」(Iron Condor)的股票期權。

他說:「這個東西有點艱深難懂…因此我在Twitter上發布消息,表示自己正在玩這個玩意,隨後順利與一群處境類似的朋友進行交流。」他表示:「我們上Twitter不是為了取得股票的小道消息,而是學習他人的交易方式。」

軟體公司很快也注意到這個現象,隨即推出相關服務,幫助股友將Twitter上大量相關訊息進行分類整理。美國Streambase公司6月便推出了Twitter Adapter軟體,協助股友將接收到的推特訊息,依關連程度作歸納排列。

【2009/09/18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巴菲特式點石成金 大楊創世漲翻

巴菲特式點石成金 大楊創世漲翻

2009-09-18 工商時報【林殿唯/綜合報導】

被世人譽為「股神」的巴菲特,過去幾年在美國股市收穫頗豐,雖然在年初時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使得旗下公司的股票大跌,但仍無損他在許多投資人心中的崇高地位。而他在中國更擁有許多忠實粉絲,隨時準備跟著「股神」進出股市,只要是巴菲特看上的股票,就等於是股民眼中的明牌,而這次大楊創世飆漲的股價就是巴菲特在中國點石成金的最佳案例之一。

 在影片中巴菲特開玩笑說,也許他和比爾蓋茲開服裝店時,會販賣大楊創世的西裝,說不定會因此而發財。對此,上海建銀投資證券的分析師孔軍表示,巴菲特對股市有很大的影響力,巴菲特讚揚大楊創世的影片,必然會對該公司的股價帶來影響。

 雖然巴菲特只是公開讚揚大楊創世的產品,並沒有表示自己要投資大楊創世的股票,但股民卻早已搶進市場。

 大楊創世在上海A股的股價過去1個多月以來,都一直在每股8元人民幣(下同)到9元作區間徘徊,更在8月19號創下7.42元的最低紀錄。但自從9月10日在網路上傳出巴菲特為大楊創世代言的影片之後,股價就漲飆到9.39元,之後更一路飆漲到昨日收盤時的14.67元,在短短不到一個月內上漲了98%。

 而這並非「股神」第一次在中國大顯身手,去年9月時,巴菲特宣布買進比亞迪2.25億股之後,股民就開始瘋狂買進比亞迪的股票,導致股價在10天之內從7.61港元漲到15.9港元,漲幅超過100%。一年後比亞迪的股價已經接近70港元,使巴菲特紙上獲利超過150億港元,不但證明他眼光獨到,更是他投資中國的經典之作。

保羅克魯曼:美國失業率2011年才會達高峰

保羅克魯曼:美國失業率2011年才會達高峰

鉅亨網編譯吳國仲‧綜合外電
2009 / 09 / 17 星期四 12:45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Paul Krugman (克魯曼) 周三表示,由於全球經濟擺脫危機的速度緩慢,美國失業率恐怕要到 2011 年初才會攀上高峰。

Krugman 係於歐洲斯洛伐尼亞參加會議時,做出上述表示。

根據 Krugman 的看法,全球經濟持穩在一個「難以接受的貧乏水準 (unacceptably poor)」,而且不排除會演變成「雙重衰退」。

Krugman 依據史料推估,美國失業率會在 2011 年初攀上高峰,因此明年勢必會維持在「非常高」的水平。

官方最新數據顯示,美國 8 月份失業率已來到 9.7%,創下 26 年來新高。

去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 Krugman 說,全球經濟危機的高峰已過,但復甦的遲緩,將予人「持續性衰退」的感覺。

Krugman 強調,各國振興方案的效果將於明年初開始消退,因此全球有可能進入雙重衰退。他並建議各主要經濟體推動規模更大的振興計畫。

他說:「政府要做的是給予經濟支持。財政赤字雖令人擔憂,但鼓舞全球經濟的重要性不亞於此。」

Krugman 認為,各國政府應幫助人民就業、增進社會服務與健康照護等服務。

他補充,透過維持需求來克服經濟危機的一個方法是:推動綠能科技的全球性投資,並審慎看待氣候變遷的議題。

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蘇格蘭皇家銀資產全球第一

蘇格蘭皇家銀資產全球第一
【經濟日報╱記者 李淑慧】2009.09.16 03:52 am

金融海嘯過後,歐美銀行是否一蹶不振?英國銀行家雜誌(The Banker)今年8月公布的全球銀行排行榜可能讓很多人跌破眼鏡。依總資產排名,全球總資產最大銀行是英國最大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

英國注資搶救

大多數人都以為,經過金融風暴的衝擊,歐美銀行大概名落孫山,結果卻出乎意料之外。蘇格蘭皇家銀行在金融海嘯幾乎滅頂,但透過英國政府注資搶救,將其國有化,才能讓蘇格蘭皇家銀行免於倒閉,沒想到它的總資產仍遙遙領先全球其他銀行

銀行家雜誌銀行總資產排名的亞軍德意志銀行、第三名到第五名分別是巴克萊銀行、巴黎銀行跟豐銀行,全都是歐系銀行。顯示這些百年老店的資產相當豐厚,儘 管因金融海嘯減損,「瘦死的駱駝仍比馬大」。依金融監理機關最重視的「第一類資本」評比,前三名竟然都是美國銀行的天下,分別是摩根大通銀行美國銀行 花旗銀行

國銀排名退步

對照這次金融海嘯「禍起美國」,格外諷刺,但也證明美國政府注資的確有助銀行資本強化。若以投資人最在意的「稅前盈餘」來看,大陸銀行業則將歐美銀行狠狠拋在腦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分別居全球第一、二、四名,三家銀行「市值」更是全球前三名。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海嘯後,台灣銀行在全球的排名反而退步,台灣最大銀行台灣銀行的第一類資產排行從第143名下滑到155名,掉出全球150名榜外,兆豐銀行則從第167名略升到161名。銀行評比可看出各國銀行業勢力消長,但也僅供參考。

【2009/09/16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中國領頭 全球股票V型復甦

中國領頭 全球股票V型復甦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09.09.16 02:53 pm

億萬富豪投資家費雪 (Kenneth Fischer)說,全球股票在中國等新興國家帶領下,目前處於「V型復甦」的過程,而且至少還會再延續六個月

費雪是加州費雪投資公司的執行長,管理280億美元的資金。費雪在紐約接受訪問時說:「正常的V型復甦會持續一年,目前的反彈從3月開始。

同時涵蓋新興市場與已開發國家股市的MSCI AC世界指數,自3月9日跌到六年來谷底後,已經反彈65%;史坦普500股價指數同期間也激揚56%,上海綜合股價指數則大漲43%。

費雪預測,中國股市在4兆人民幣振興經濟方案加持下,將領導全球股票的多頭市場。根據彭博公司8月底的調查,經濟學家如今預測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今年會達8.3%,明年再加速到9.3%。

費雪說:「中國有強勁的貨幣與財稅方案支撐,有絕佳的理由是雷曼兄弟公司崩潰一年來表現最出色的股市。中國是這波V 型復甦的領導者。」

費雪本月「加碼」中國、巴西與印度股票,但對俄羅斯股票減碼,強調俄羅斯股價指數今年來上漲逾九成,如今股價已不便宜。

【2009/09/16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政府是高房價的幕後黑手

政府是高房價的幕後黑手

  • 2009-09-15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南京和上海,接連雨後春筍般的冒出新地王,北京廣渠門地皮的最終成交天價更高過周邊新建住宅房的價格,一時間「麵粉貴過麵包」議論四起,在幾百萬中國人為房價折腰時,中國官員本周適時投入此發燒話題中,以「6年半賣房論」和「丈母娘需求」展現黑色幽默。

 這兩則引發中國網友熱評的房漲歸因說,其一是日前在重慶舉行的2009年內陸開發高地論壇上,重慶市副市長黃奇帆被問及「重慶房價是否會繼續漲」時,答曰「重慶調控房價在全中國效果顯著,若房價過高,就不是『宜居重慶』」,他表示,重慶調控房價的目標是,一個正常普通家庭,6.5年的家庭收入就可買一套房。

 此一符合國際房價比例原則的宣言鏗鏘有力,但中國房債族猶記得07年廣州市長張廣寧的反覆宣示,「控制房價,底氣很足」、「雖不能控制房地產市場,但能推出保障購房問題的措施」。

 時空荏苒,當年上半年商品房漲價25.8%,類似國宅的經濟適用房僅佔總量的0.2%,至今普通商品房的房價已是民眾平均收入的20倍,意味不吃不喝20年才能買個中下等房,2年時間足見「市場打敗市長」,「重慶宜居」宣言難免被看衰為空白支票一張。

 不約而同的,9月7日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參加「中國房地產金融年會」時,也語不驚人死不休,發表獨門剖析曰,房地產上漲是因有特剛需求,也就是「丈母娘需求」,他認為,小夫妻快結婚了卻沒買房,丈母娘只好委婉相逼,讓小女婿清倉典當,籌錢買房。

 確實在中國各大城市,對住房有剛性需求的首次購屋者,是房地產的首席生力軍,媒體也確有問卷調查顯示,因結婚而準備或已經買房的80後年輕人,佔總數的66.8%。

 一日一漲或幾漲的房價,也確實導致部分消費者的恐慌性消費心態,助長「買漲不買跌」歪風,房地產商也順勢間歇性調整房價,來回應民眾「需求」。

 而且丈母娘促漲房的言論其實並不稀奇,「同居者刺激購房」、「釘子戶導致房價高」、「未婚女青年帶動房價」等論調在中國早行之有年,將令人喘不過氣的房價,歸咎於特定群體的風潮背後,掩蓋的是房地產商和政府的相互卸責,一稱「房價太高,老百姓難以承受」,一則回「你的地價太高,麵粉貴過麵包」。

 兩方的莫可奈何態度,又包裹在中國資訊不對稱、政府監管能力相對脆弱等結構性大環境中,以致某些政府官員、仲介機構、經濟學家成為房地產既得利益集團的幫兇,構成暴利的共享機制;載浮載沈於其上的百態眾生,反成為各場域領導者揪出的眾矢之的。

 住宅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認為,中國房市還將大漲20年;相關數據顯示,北京房價與收入比已達27:1,也就是不吃不喝27年才有能力買房,而今年以來,土地爭奪戰高潮迭起,奪標者幾乎都是國企、央企、上市公司和外資,許多業務範圍不包括房地產開發的央企,也凌厲的以大筆資金挹注房地產戰場中。

 無怪乎中國網友大呼追根究底,其實是「國營企業的丈母娘」推高了房價。

 國營企業的丈母娘,政府也,政府將土地以一種明媒正娶的方式嫁給了國企,在一家親背後是壟斷的本質下,結果是既增加了GDP,又奠定房價持續上漲的基礎,保持政府收益的極大化之餘,還幫助中國擺脫了金融危機的泥沼。國營企業為了「丈母娘」的荷包,看來也只能繼續苦那些為買房而忙碌終生的小老百姓了!

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解決金融風暴 英美等國砸10兆

解決金融風暴 英美等國砸10兆

2009-09-12 中國時報 【鍾玉玨/綜合十一日外電報導】

去年華爾街爆發金融危機,全球經濟遭受重創,各國政府紛紛斥資紓困,而「英國廣播電視公司」(BBC)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交給「廿國集團」財政部長的資料估算,以英國、美國為首的各大經濟體總計花了十兆美元救市。

 其中以英國政府紓困手筆最大,金額規模約佔國內生產毛額(GDP)九四%,亦即每個英國人平均得為爛帳分攤三萬英鎊(約台幣一百六十三萬四千元)。美國紓困規模佔GDP二五%,每人約分攤一萬美元(約台幣卅二萬六千元)。

 各國政府主要是以擔保而非注資的方式介入深陷風暴的企業,只要經濟持續復甦,金融機構的系統性風險一除,政府就可啟動退場機制,因此政府的元氣大概可恢復個八、九成,不過的確無法拿回所有的本金。

 金融業(尤其是英美兩國的大型金融投資公司)是這次風暴的核心,總計認列四兆美元虧損,其中三分之二來自「花旗集團」與「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大型跨國金融機構。

 到底這些虧損對民眾有何意義?簡單地說,這些金額吃掉了金融業約十年的利潤,加上認列需要大筆現金,導致資本適足率偏低,不得不緊縮信貸。

 據估計,五年後,英國政府赤字將從六千億英鎊飆升至一兆四千億英鎊,美國則倍增至十兆美元。影響所及,健保、教育等支出勢必縮減。以英國為例,光是政府債的利息支出,便可能超過一整年教育支出。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稀土短缺

稀土短缺

2009-09-11工商時報【鍾志恒/綜合外電報導】

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產品,從油電混合動車電腦硬碟,都需要「稀土」金屬來生產。但幾乎壟斷全球稀土市場的中國,擬禁止出口稀土後,讓歐美跳腳。加拿大礦物業者看準商機,正積極探勘稀土來滿足需求。

 近年熱門的油電混合車和風力發電機,都需要釹等元素,它屬於稀土金屬之一,由於這些高科技產品對稀土需求持續攀升,讓全球稀土需求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成長

 但稀土難以開採和加工處理,目前全球97%稀土由中國出口。因此,當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在8月表示未來要全面禁止少數關鍵性的稀土出口後,立即引起歐美強烈反彈。

 稀土專家利甫頓(Jack Lifton)指中國自2004年就開始減少稀土出口,若持續下去,全球會出現嚴重短缺。到2015年結束時,中國將不再出口稀土,若西方沒有自己的稀土,就無法再製造與稀土相關的高科技產品。加拿大探勘公司Great Western Minerals更保守認為中國到2014年就不再出口稀土,因為中國要求所有與稀土有關的產品在當地生產。歐美企業必須為此因應。

 由於稀土對工業乃至國防科技都十分重要,為抓住稀土短缺商機,加拿大礦物業者正在南非、巴西和美國等地探勘新礦藏,希望在中國禁止出口後,能填補市場的缺口。這些積極尋找稀土業者的股價,因為有想像空間而在近期連連上揚。

 除了加拿大,澳洲和美國的礦物業者計畫在未來3年至4年之間探勘並開採稀土。不過,在中國有稀土加工廠的Neo Material Technologies認為,任何加入世貿組織的國家,要限制任何對全球極重要的物料出口,可能性是微乎其微,中國近期的態度應是測試外國對中國政策的反應。

稀土出口 將續減

【經濟日報╱記者楊文琪/綜合報導】 2009.09.17 05:21 am

具有戰略價值的稀土,中國大陸計劃繼續調減出口數量,消息傳出後立刻引起西方國家擔憂,一旦大陸嚴格限制稀土出口,西方國家的大型製造業將面臨「無米下鍋」。

據指出,大陸稀土儲量占全球的95%,但一直被廉價出售,中國大陸政府近日修訂完成2009至2015年「稀土工業發展專項規劃」,可望繼續調減稀土初級產品出口數量。

中國新聞網報導,稀土並不是土,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特別是高新技術工業的重要原料,如軍事裝備方面一些精確打擊武器,一些汽車零部件和高科技產品,都依賴用稀土金屬製造的組件。

這種稀有的戰略資源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大陸是唯一能夠提供全部17種稀土金屬的國家,為名副其實的稀土大國,日本、歐洲和北美都是主要市場。不過,有如此巨大壟斷潛力的大陸稀土,多年來卻被賣成了土的價格,定價權一直掌握在歐美國家的手裡。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副教授崔凡表示,長期以來,國際貿易界就有這樣的抱怨,大陸把稀土賣成土的價格。國內各個地方也沒有協調,爭相出口,為了部門利益或地方利益,爭相 壓價,把大陸的自然資源消耗得太過厲害。

由於大陸稀土多年來大量出口,導致歐美等國每年以極其低廉的價格進行囤積,一旦稀土資源短缺時,他們就拿出從中國大陸手裡購得的稀土打壓「中國價格」。

【2009/09/17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知識》稀土金屬用途


2009-11-16 新聞速報 【中時電子報/謝寒冰綜合報導】


稀土也稱稀土金屬,包括鑭、鈰、鐠、釹、鉕、釤、銪、釓、鋱、鏑、鈥、鉺、銩、鐿、鑥、鈧、釔等17種金屬元素,它們在鋼、鐵、有色金屬、機械製造、石油化工、玻璃、陶瓷和農林牧業等傳統產業方面用途廣泛,也是製作導彈等高科技武器的的重要原料。

稀土已被廣泛應用於冶金、機械、石油、化工、玻璃、陶瓷、紡織、皮革、農牧、養殖等各傳統方面領域,在社會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作為改性添加元素在鋼鐵和有色金屬中加入極少量的稀土,就能明顯改善金屬材料性能,提高鋼材的強度及耐磨性和抗腐蝕性的能力。

「稀土」中的「土」字,實際上指的是氧化物,這是因為早年這些元素被發現時,人們誤以為它們在地球上分佈非常稀少。實際上,它們在地殼內的含量相當高,最高的鈰是地殼中第25豐富的元素,比鉛還要高。而最低的「稀土金屬」鎦在地殼中的含量比金甚至還要高出200倍。因此,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現在已經廢棄了「稀土金屬」這個稱呼。

大陸已知的稀土金屬儲量,佔世界56﹪,是全球唯一能夠供應17種稀土金屬的國家,稱為世界第一稀土大國當之無愧。然而,其實美國的稀土儲量也佔了世界已知儲量的12.5﹪左右,足可供應自身的需求,但美國卻選擇盡量不開發自己的稀土金屬資源,而是向大陸購買。結果使得大陸稀土金屬資源過度開發,至1998年時,總儲量已經下降22﹪,如果照此發展下去,20年後,大陸可能會成為沒有稀土的國家。

所以,大陸最近開始發出控管稀土金屬資源出口的風聲,除了商業利益考量外,國土資源的戰略思考,恐怕才是這項政策背後的真正因素。

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商辦空置率攀高



商辦空置率攀高

2009-09-09 工商時報【馬婉珍/台北報導】

北市商辦空置率攀升至8.99%,每月每坪租金跌破2,000元。圖/本報資料照片

8月景氣冷清,就業情況未見好轉,消費力道也跟著減弱,包括商辦大樓及店面需求皆降溫,北市商辦空置率攀升至8.99%,每月每坪租金跌破2,000元、達1,899元,商仲業者分析,就業機會少,影響辦公室使用面積,民間企業停業速度比新設立速度快,短期內空租現象不易改善。

 至於店面產品,8月份則因H1N1新流感、莫拉克風災、失業率居高不下等影響,原本屬於旺季的零售消費市場,今年卻格外冷清,北市旅行社、連鎖店等營收下滑3成至4成,整體店面交易量縮減2成,空置率增加3%至5%、達15%,尤以辦公商圈周邊店面最嚴重。

 欣元商仲總經理焦文華指出,今年暑假零售消費市場景氣冷,消費意願保守,使得店面營收普遍下滑,旅行社衰退4成最多,旅遊價格較往年暑假降價3成至5成,出團人數仍大幅減少,飯店、速食業減少約3成,跌幅直逼去年金融海嘯時期。

 而由於就業機會與消費力的牽動性高,近期受到商辦需求減弱的影響,焦文華觀察,位於八德路三、四段,及南京東路二段至五段的辦公商圈周邊店面,空置率攀升至15%最嚴重。

 根據永慶商仲事業部調查,去年金融海嘯爆發以來,截至今年第二季止,北市商辦大樓總體空置率從6.63%攀升至8.99%,連帶影響到租金跌破2,000元,從每月每坪2,017元下修至1,899元,跌幅5.86%。

 永慶房屋商仲協理黃增福表示,北市公司營業登記家數,從去年初至今年7月份的淨成長為負4,641家,足見北市商辦需求尚不明顯,且近期新流感疫情不斷擴大,恐對下半年的商辦市場再添變數。

分析師:美國經濟復甦將呈開根號形態

分析師:美國經濟復甦將呈開根號形態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綜合外電 2009 / 09 / 09 星期三 06:55

市場人士對美國經濟復甦的形態,展開了激烈的爭辯。有分析師認為經濟復甦將呈V字型(超級強勁),亦有部份分析師認為將呈 W 型,即短暫復甦一或二季,而後再跌回衰退。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的觀點已較六個月前明顯改善,當時爭論的是,經濟是將復甦,抑或完全下挫?

Charles Schwab公司首席分析師 Liz Ann Sonders早早便提出復甦看法。早在 6 月時,她便說經濟已在復甦,當時眾人認為她根本是個瘋子。

但是Sonders隨後證明自己是對的。她仍然認為,復甦將較大多人預期更為強勁。未來一至二季,將呈 V 型復甦, GDP 成長 3%。

之後,有越來越多人認為經濟將再回到第二重衰退,形成 W 型。

她認為復甦將呈開根號型態。換言之,明年中,Sonders認為 GDP 成長不會是 V 型,也不會是 W 型。而是 √ 型。即先呈 V 型反轉,而後於高檔橫向整理。


史提格里茲:美國若再衰退 不會波及歐亞

【中央社╱綜合外電報導】 2009.09.09 08:32 pm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提格里茲 (Joseph Stiglitz)表示,如果美國經濟再度萎縮,亞洲與歐洲國家不會自然尾隨重返衰退。

史提格里茲上週預估,美國在短暫復甦後將有「顯著的機率」再度陷入衰退。他昨天在冰島受訪指出,雖然這對全球其它國家會有「負面影響」,但不至於妨礙其它經濟體的擴張。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史提格里茲說:「亞洲正在進行重整以降低對美國的依賴,而且他們擁有龐大外匯儲備。所以亞洲的復甦之路可以繼續走下去。

史提格里茲表示,雖然「歐洲很難在美國疲弱的情況下出現強勁復甦」,「但當初拖垮全球市場的因素之一是信用短缺危機。信用危機是對銀行完全缺乏信心的結果。如今銀行已擁有足夠資本」,可能讓人願意相信銀行履行義務的能力。

但他同時指出,這不代表美國銀行體系已走出困境,目前仍有數百萬件以上的抵押貸款喪失房產贖回權,商用不動產也是「一片混亂」。

他表示,美國政府不願大型銀行倒閉而危害金融體系,「除非政府宣布銀行破產,否則銀行不會破產。所以即使銀行實質上已破產,也還有相當的機會不至於步入破產。」

【2009/09/09 中央社】@http://udn.com/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隱居黃山炒美國基金 紀衡教你如何遠距炒股

隱居黃山炒美國基金 紀衡教你如何遠距炒股

  • 旺報
  • 【姜小玲/專訪】

 兩岸三通後,到大陸養老或long stay,愈來愈方便,相較於台灣,大陸的物價、房價、稅賦算便宜,特別是在二、三線城市,不少地方風景好,空氣好,水質好,讓原本只打算來此一遊的台灣人,索性就此定居,有人來時為養老,落戶後順勢發展事業,展開人生第二春。兩岸住一住,有什麼不一樣?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年紀輕輕的紀衡,只因來旅遊時,愛上黃山的好山好水,從過客變成歸人,帶著妻子到此購屋置產,現已定居大陸7年多,5歲大的兒子也是在當地出生的。靠著經由網路投資金融商品、在當地不定時買賣房地產、買美國公債賺利息…等理財方式,一家三口過得逍遙自在。

 自認有航海家性格的紀衡,在台灣原是選擇自願役的預官,做了三年半退役,先到美國讀書考察,再到歐洲漫遊了100多天,最後決定和另一半一起赴大陸,2001年先在蘇州買屋,兩年多後到黃山旅遊時,發現這裡群山環繞,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當即請導遊不用繼續行程,直接帶他看屋,鎖定建商新建的高級公寓社區,在屯溪區一口氣買下4戶。

 「一戶三房二廳的公寓,只要100多萬台幣,簡直就是30多年前台灣的房價,不買可惜」,紀衡說。

 此外,當地通往杭州的高速公路正在興建,這個潛在的利多,讓他立即出手下訂,賣掉已增值1倍的蘇州住屋,搬到了黃山市。

 剛到黃山市時,一切公共設施還很落後,但5年多來,黃山市搭上大陸經濟飛快發展列車,不論軟硬體都大幅躍進,交通四通八達,開車上高速公路,2小時多直達杭州,機場每天有3班飛上海及北京、廣州等各大城市,每年3到10月,另有航班直飛香港,只需1小時半。鐵路也可直通上海、廣州、香港、南京及北京。

 至於切身的醫療問題,他的小孩在黃山公立醫院自然產,太太住院4天,連同產檢在內2000(人民幣,下同)。平時小病就醫,看診加藥費,約40多元,就算做核磁共振,也只要450元。黃山民風淳樸,醫院較不會發生敲竹槓、誤診情況。

 近年物價上漲,然而一家三口,每月開銷有限。大陸的水電瓦斯都沒有基本費,用多少算多少;也沒有房屋稅、地價稅等額外支出;即使是小孩上幼兒園學費,1個月也才380元,加上買書、健康食品等其他雜支,2000元有找。

 紀衡認為,黃山市乾淨單純清幽,沒有風災地震,四面環山不缺水,網路又發達,是養老的福地,也適合藝術家或像自己這樣在家工作的蘇活族。他所住的公寓,在屋內不用開門就能見山。天很藍,水很清,當地不准設工廠,沒有光害霾害,所以夜晚的月亮特別大,星星特別亮,夕陽西下時,漫天的彩霞如同水彩畫。

 同時,車少人少,坐公車不用排隊,平時他主要以腳踏車代步,呼吸著清甜的空氣,一路暢行無阻。

 黃山市的教育體系也很完備,最高學府是黃山大學,他計畫讓孩子在這裡一路由小學讀到高中,打好中文底子,大學則出國讀書,培養國際觀。至於自己和太太,大概會終老於此。

預見泡沫 躲過金融海嘯

  • 2009-09-08
  • 旺報
  • 【姜小玲/專訪】

 紀衡性喜自由,從服完役後,沒有上過一天班,在家做專業投資人,藉由勤作功課,買屋、買金融商品,平均年收入少則數十萬,多則上百萬。

 他說,自己從高中起,就喜歡研究經濟,大學學的是行政系,時間卻花在了解金融手法與概念,進入股市實戰,首次以5萬元買了一檔「統一」,轉手獲利1200元,對當學生的他,是一筆意外之財,更提高了興趣。

 赴美後,他開始研究金融商品,在當地開戶,此後不管身在何處,透過網路下單轉帳,非常方便。

 他選擇美國投資,是因一切透明化,對投資人保護制度周全,金融商品多。他以多年經驗分析,美國股市6、7月是淡季,投資人可以跟著放暑假,歇歇手,8月後到耶誕是旺季,可以尋找適合標的,只要買在低檔,就不用怕。至於他常進出的ETF(指數型基金),標的放在原物料,如石油、金銀銅鐵錫,掌握商品的周期性,看準趨勢,配合技術線型,高賣低買不貪多,就不易虧損。

 他以石油為例,2年多漲3倍,他賺到中間那一段就出場,因為「魚頭、魚尾留給別人,自己吃魚肚就好」。

 金融海嘯未爆時,他已發現不對,美國銀行貸款已過浮濫,房價暴衝,消費者還不用付頭期款就能買屋。另外,連動債在美國賣到20多趴,台灣銀行給投資人僅5、6趴,不啻是暴利,天下哪有這麼好賺的錢?

 他及早賣出手中所有金融商品,躲過一劫,還有獲利。

 在投資房產方面,他也有一套看法。他說,房屋的漲勢有一貫性,先從一級大城市起漲,逐漸擴至周邊二級城市、三級城市。7年多前,當他看到上海房地產竄起,就看好周邊蘇州的發展,大膽置產,2年後獲利1倍出場,改買黃山市尚未起漲的4棵房屋,2戶在房價大漲近1倍後脫手,獲利約千萬台幣。另外1戶自住,1戶收租,等於不用本錢就擁有2屋。

 對於投資人若有意投資美國金融商品,他指出,未必要赴美開戶,像美國大券商Ameritrade、Scott都有華語服務,台灣民眾可上網查詢下載所需資料,再寄過去即可。



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二次蕭條不會來 美分析師掛保證

二次蕭條不會來 美分析師掛保證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法新社華盛頓六日電】
2009.09.07 03:31 am

經濟學家對去年金融動盪的成因仍莫衷一是,但許多分析師相信,美國政府快速且大規模的因應行動可能已成功帶領美國經濟避開第二次大蕭條。

雷曼兄弟公司垮台和金融體系近乎崩潰不過是短短一年前發生的事,現在,美國經濟顯然已經開始復甦,雖然經濟復甦仍然脆弱,但至少已經過了二戰以來最壞的階段。擊退這場危機的最大功臣可能非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莫屬。

穆迪公司Economy.com分析師布魯蘇拉斯說:「聯準會的政策防止了二次大蕭條。聯準會在柏南克的領導下,採取非傳統且史無前例的手段因應危機,包括降息至趨近於零和對金融體系大量挹注流動性。

布魯蘇拉斯說,聯準會一連串的計畫,「慢慢重建銀行體系的信心」,並協助信用市場解凍,進而促進經濟活動。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沙克斯說,雷曼兄弟倒閉時,美國似乎可能陷入蕭條,但現在,這場風暴已被聯準會及其他央行採取的非常行動打散。他說:「全球央行幾個月的緊急行動使金融市場免於崩潰。」

然而柏南克也有令人不滿的地方,包括他在2002年到2005年在當時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麾下擔任聯準會理事的表現,以及2006年初剛接任聯準會主席時未察覺金融危機的火苗,都令人詬病。

卡內基美隆大學經濟學家梅爾澤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指出:「毫無預警地讓雷曼倒閉,是聯準會成立以來最嚴重錯誤之一。」

歐元太平洋資本公司(Euro Pacific)資深市場策略師布朗說:「危機爆發前,柏南克屢次忽視危險警訊。而且他在葛林斯班執掌聯準會期間是輕鬆錢(easy money)的最大擁護者,曾因揚言要開直昇機灑錢來提振支出而贏得『直昇機班』的綽號。」

【2009/09/07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從歷史經驗看 經濟泡沫的肇因

從歷史經驗看 經濟泡沫的肇因
2009-09-07
工商時報
【本報訊】
 在最近10年間,我們已經經歷了太多的繁榮與蕭條:科技股泡沫、房地產泡沫,以及今年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稱的美國債務泡沫
 多年來,我一直都是這些極端金融循環的學生。在20世紀80年代,我親眼目睹了德州的房地產泡沫和相關公司在垃圾債券泡沫中灰飛煙滅。我寫過一本有關1929年崩盤的書。最讓我感到慚愧的是,在市場膨脹的高峰,我曾花50美元買了一個只值5美元的豆豆布偶(Beanie Baby),只因為它叫做「和平」。
 在研究是什麼驅動泡沫形成的問題上,我開始認為它們都是按照非常固定的模式發展的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些特性,就可以更快速地做出反應並調整行為。

 肥沃的土壤/

 蓬勃發展時期 常伴隨投機
 肥沃的土壤:最大的泡沫似乎都是在經濟快速發展和大舉創新的時期發展形成的,因為這樣的環境可能讓我們更容易接受常常伴隨而來的金融投機行為。
 上個世紀20年代,汽車業開始興起,許多家庭都通了電。1920年時,收音機還很少見,而到了1929年,每三個家庭中就有一部收音機,給數百萬人帶來了娛樂、音樂和新聞。在這期間,出現了兩次嚴重的金融泡沫:1925年佛羅里達土地投資風潮和最後以崩盤告終的股市飆升。
 最近,我們看到了宛如收音機問世般的革命。在今天的大學生剛出生時,還沒有電子郵件、網際網路、能放到口袋裡的手機、DVD和黑莓機。以前要看電視劇,只有電視台播出時才能透過電視機收看。但現在,只要我們想看就能看到,在電腦上、iPod上、甚至是手機上。
 在這種革命性變化之中,你可以看到人們的想像力是如何被激發,以致於相信科技類股可以無視地心引力而扶搖直上,或是認為住房價格可以一直攀升,或是覺得抵押貸款可以永遠不用償還。

 一窩蜂/

 購物狂潮 推動價格走高

 一窩蜂:關於繁榮的第二個特徵,也更明顯的特徵是,太多太多的人一擁而上,推動價格不斷走高。最初的懷疑情緒被好奇取代,然後又升級成某種狂熱,好像你是這個星球上唯一沒有參與其中的人,你最好趕緊加入這場盛宴當中。
 不妨看看近期鮮有報導的時尚手提包泡沫。或許你想像不到,但在此次衰退降臨之前,手提包是時尚裝飾品中最為熱門的產品。它們可能由鴕鳥、鱷魚、水牛或是漆皮製成,飾有鈕扣、拉鏈或是口袋。
 全球最美麗的名人拿著這些皮包,最時尚的女性對此覬覦不已。設計師幫手提包取了像名車般的名字──上城(Uptown)、下城(Downtown)、Mulberry Bayswater,以及愛馬仕柏金包(Hermes Birkin)─價格動輒數千美元。
 2003-2004年間,手提包銷售額成長了26%。在接下去的三年內,銷售額增長較為緩慢,但仍一路走高。美國旅行用品協會(Travel Goods Association)預計,2007年手提包銷售額達到了9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較2001年銳增了一倍。
 研究機構Mintel在2007年發表報告指出,那些對款式敏感的女性來說,手提包仍然是可負擔的炫耀品;與650美元的皮包相比,100美元或150美元的皮包似乎是可以接受的,而與1,500美元的包相比則是便宜到家了。該機構預計手提包銷售額會在2011年底前再增長25%。但美國旅行用品協會的數據顯示,2008年手提包銷售額減少了11億美元。

 無視警告/

 極端價格 被視為過度悲觀

 無視警告:隨著價格一路上揚到令人驚訝的高位,一些專家會堅稱今非昔比,這次不同於以往,而基本上市場會忽視所有的警告聲。
 隨著去年油價突破每桶100美元關口,一位分析師預計油價可能會達到每桶200美元。一些專家也堅持認為,房價不可能全面下滑。
 有關極端價格的警告常常被視為過於悲觀而扔到一邊,或是淹沒在每日接受到的海量訊息中,導致投機行為繼續。舉例來講,2005年華爾街日報就曾報導寬鬆抵押貸款標準可能存在危險,以及基於複雜金融模式的信貸衍生產品的爆炸式成長可能會引發災難。這些複雜金融模式試圖預計某些借款人的違約可能性。

 貪慾佔上風/

 只想賺的多 常識置腦後

 貪慾佔了上風:在某個時候,泡沫大到了荒謬的程度,貪慾佔了上風,要讓這個神話繼續,就必須將所有的常識置之腦後。
 在房市上,警告信號應該就是放貸給那些無力提供任何證據表明自己有能力還款,或是無需付一毛錢首付的30年房貸。
 在手提包泡沫中,警告信號應當就是一些貴得離譜的手提包本身。在2006年和2007年的時候,香奈兒和其他品牌推出了時尚透明包。這些包很快就被時尚界視為是熱賣產品。不過,這些皮包不過就是透明塑料材質,實際上就是非常昂貴的浴簾而已。

 散場派對/

 派對很危險 卻不願散場

 散場派對:泡沫的最後一個典型特徵是其本身就是生活中的一課。派對可能會很危險,但試圖讓派對繼續進行,以及可能散場後的派對才會真正令你受傷。你永遠猜不到泡沫會在何時破滅。一些泡沫可能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但當泡沫破滅的時候,這個過程幾乎總是非常迅速和劇烈。
 正是這個時候,那些決意讓泡沫繼續的人承受了最大的危險。正是科技熱潮趨冷後,世界通訊(WorldCom)才開始在會計操作上作假,試圖提振其收益狀況。當2006年至2007年星巴克(Starbucks)同店銷售額開始下滑時,星巴克試圖通過開設更多的門市來維持快速增長的趨勢─此後數百家門市關閉。2008年的時候,零售商仍然對奢侈手提包消費者寄予厚望。

 只有在泡沫破滅數月或是數年之後,人們才會知道幕後真正發生了什麼。

 距1929年股市崩潰3年多以後,美國參議院展開調查,揭開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錯愕的不當行為。當時大通銀行的主管一直在賣空自己銀行的股票,在公開場合呼籲其他人買進。花旗集團的前身-國家城市銀行(National City Bank)的前任主管則秘密地在退休後獲取巨額年薪。負責調查的參議員佩科拉(Ferdinand Pecora)表示,這些身居高位的人做出這些低劣的事情,真令人震驚。
 納斯達克前董事長馬多夫(Bernard Madoff)的詐騙案可能不是這輪週期唯一令人吃驚的金融醜聞。目前已經有其他規模較小的龐氏騙局被曝光了,一些公司不法行為也可能會浮出水面。
 那麼,這一切對我們投資者意味著什麼呢?
 在一個投機環境下,只有短線投機人士才能從中獲利。就我所知,豆豆布偶最聰明的玩家是鄰居家的一個小孩,他在家搜集了所有動物布偶,然後在街角出售獲利。如果你想要全身而退,那就必須在價格上漲過程中撤出,不能擔心錯過價格見頂的時機。
 自巴菲特發出警告之後,所謂的美國債務泡沫已經有所紓緩,不斷攀高的利率水平壓低了美國國債價格。隨著經濟逐步復甦,國債價格可能會大幅下滑。
 在泡沫期間,買進持有的人會被甩下獨自承擔沉重又昂貴的包袱,短期來看的確是這樣。但這正是我們為什麼要長期投資的原因,所謂的長期至少是5年、10年或者20年。如果你的投資期限太短,不能把握長期時機,那麼你就應該避免承擔風險。從金融衰退中倖存下來的唯一途徑就是堅持下去,挺過衰退時期。(原文刊於華爾街日報,國際組整理)

丁予嘉觀點-中國微調是件好事

丁予嘉觀點-中國微調是件好事

2009-09-07
中國時報
【丁予嘉】
 從「昨日美股大漲,對於今天的電子類股…」,這是我以前早上打開電視的財經台常會聽到的台詞,最近這句話已經變成了「中國採購團來台,預計採購金額達到…」、「中國政府準備緊縮信貸,宏觀調控政策趨緊,將對中概類股…」,常一連幾則都是跟中國有關的消息,讓人以為「中央台」又復播了呢。
 擴大內需 趁機調整產業結構
 其實不只是台灣,從今年初中國喊出擴大內需計畫起,各國專注的焦點即開始轉向。在全球內需急凍的的時候,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市場,就像是在海上一塊漂流的木板,在暴風雨中沉船的旅客,無不想要抓住他,獲得一點喘息的空間。
 中國政府也抓準這個時機,調整本身的產業結構,將過去大量依賴出口的現象,轉為擴大內部需求,因為在全球性金融風暴下,中國深刻體驗了「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自己最好」,其實只要善用地大人多的特性,省際間的貿易可等同小國間貿易,只需交通基礎建設更加完善,就可以讓貨物更加流暢,從四兆人民幣擴大內需計畫即可窺知一二。
 除了政府的投資以外,民間投資也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引擎,所以釋放大量的資金,讓企業可以用便宜的價格來貸款,是中國另一個刺激景氣的重點工作。從新增放款量來說,二○○七年與二○○八年分別為三.六兆人民幣與四.九兆人民幣,而在政府放寬信貸政策下,今年一至七月新增放款量飆上七兆人民幣,反映出市場對於資金的需求相當大。在大量資金湧入後,各項經濟活動均獲得抒解,從第二季GDP較第一季增加一.八個百分點達七.九%,顯示經濟擴增速度正重回過去正常軌道中。

 經濟回溫 再執行第五次宏控
 
政府作多經濟,民間大量投資,經濟返回高成長,當所有的事情看來當相當美好的時候,中國政府卻開始默默的開始執行第五次「宏觀調控」(前四次分別為一九九三年、一九九六年、二○○四年與二○○七年),這又是為何呢?
 我們可以從兩個地方來看,一個是原物料價格,拿上海商品期貨交易所的鋼筋價格來說,今年低點大約是三六○○元人民幣/每噸,從六月初開始起漲,在八月初飆上四八六九人民幣/每噸,也就是說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價格上揚了三○%,但是同一個時期鋼筋的需求卻並沒有大幅上升,目前價格則回落到約四千人民幣/每噸,顯然炒作的意味相當濃厚
 另一個是中國股市,今年一月上證指數低點位於一八六三點,在放鬆信貸後,股市也如同脫韁野馬,到八月四日指數站上三四七一點時,漲幅高達八六.三一%,冠居全球。用P/E評價約為三十一倍,高出全球股市一倍;以公司獲利角度來看,上市企業第一季平均獲利年增率為負二十六%,第二季平均獲利(約一半已公布)也衰退約十八%,怎樣看都不會覺得他是一個可以飆漲八成的市場,所以新增信貸(粗估有約二十%流入股市)確實左右今年中國股市。

 信貸緊縮 降低資產泡沫風險

 而對目前經濟又有怎樣的衝擊呢?這個我一點都不擔心,因為信貸緊縮的部分,集中在短期放款,中長期放款則維持穩定。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第二季企業存款成長約三十五%,換言之,企業手上滿手是錢,短期的信貸緊縮並不會影響其正常營運,也不會因此縮減必要的投資。因此,調整只是減少資產泡沫的風險,幫助經濟在今、明年後可以更平穩的擴張。所以,不要擔心短期的股市修正,應該要藉此機會選找好標的,迎接中國未來再度大幅擴張的甜美果實。
 (作者現任國票證券董事長)

大趨勢作者:中美將成世界兩大經濟巨頭。大師預言:新政治模式 正在中國形成。

大趨勢作者:中美將成世界兩大經濟巨頭

【中央社╱台北7日電】
2009.09.07 10:21 am

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大趨勢」作者約翰.奈斯比特預言,中國與美國兩大強國將不再是敵人,而是在經濟相互依存世界中的合作夥伴。
經濟參考報報導,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中美兩國比任何時候的關係都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約翰.奈斯比特預言:「兩大強國將不再是敵人,而是在經濟相互依存的世界中的合作夥伴,這在歷史上尚屬首次。」
他認為,20世紀下半葉的世界舞台主角是美國和蘇聯,它們所扮演的是對手的角色。蘇聯分崩離析後,中國則是美國唯一的潛在挑戰者。
約翰.奈斯比特在新書「中國大趨勢」中分析,美國是一個GDP高達14兆美元的經濟大國。而日本、中國和德國的GDP都在4兆至5兆之間。中國剛剛超越德國,GDP上升到第3位,它可能很快超越日本,躍居第2位。德國和日本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明顯的增長,甚至還可能出現萎縮。美國和中國的經濟將繼續保持增長趨勢,但是中國的增長速度會快得多。中國和美國將成為世界兩大經濟巨頭,把其他所有國家拋在身後。
報導表示,「中國大趨勢」認為中國能否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體制的轉變,必須把學生從家長制、以考試為中心的體制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能獨立思考。如果教育和其他機構依然堅持等級森嚴的家長制制度,那麼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除此之外,中國的教育體制過於強調死記硬背,非常重視考試成績。「這可不是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沃土。」
報導指出,約翰.奈斯比特在書中描繪一個有趣的場景:一家公司老闆訓斥一位工作出問題的員工。在美國,被訓斥員工會把批評拋諸腦後,或者當做動力激勵自己拿出更出色的表現。而在中國,被訓斥員工面對批評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他需要的是維持自尊,也就是他的面子。約翰.奈斯比特認為兩種性格孰優孰劣,不好判斷。但這兩種人物將在全球市場展開競爭,迄今為止有一點已很清楚,大膽無畏者最有可能佔得上風。
報導表示,「中國大趨勢」強調,尊敬與服從也許在生產線上是非常可貴的品質,尊敬祖先、長輩、上級和同事也許也是符合社會要求的品質,但是現代科技創新需要有人去質疑前人的觀點和老闆的命令。論資排輩與家長制思維是中國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一流創新國家的最大障礙。
據報導,約翰.奈斯比特是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埃森哲評選的全球50位管理大師之一。約翰.奈斯比特的閱歷豐富,他有哈佛、康乃爾和猶他3所大學的教育背景。1963年,他被美國總統甘迺迪任命為教育部助理部長。主要代表著作「大趨勢」,與威廉.懷特的「組織的人」、阿爾文.托夫勒的「未來的衝擊」3本書並稱為「能夠準確把握時代發展脈搏」的3大巨著。

【2009/09/07 中央社】@ http://udn.com/

大師預言:新政治模式 正在中國形成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 2009.09.07 03:15 pm

未來學大師約翰奈斯比的《中國大趨勢》中文版上周在中國上市,德文版將在10月17日於法蘭克福書展全球首發,英文版則在明年1月於美國上市。

奈斯比夫婦2006年在天津成立奈斯比中國研究院,挑選28名大學生幫忙搜集、整理中國基層的消息,作為《中國大趨勢》的材料。

奈斯比認為,「中國模式」過去30年已有可觀進展,但他認為,中國的潛力目前只發揮三成,到205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的中心。

本書全名為《中國大趨勢:新社會的八大支柱》,以八個面向剖析中國的發展,包括:解放思想;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規畫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摸著石頭過河;藝術與學術的萌動;融入世界;自由與公平;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

奈斯比認為,中國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與中國人民自下而上的參與,正在形成一種新的政治模式,稱之為「縱向民主」。支撐中國新社會長治久安最重要、最微妙也是最關鍵的支柱,就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力量的平衡。這是中國穩定的關鍵,也是理解中國獨特的政治理念的關鍵。

【2009/09/07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2009年9月6日 星期日

經濟復甦何時來 全球期待 。。

經濟復甦何時來 全球期待

  • 2009-09-06
  • 【林上祚/台北報導】

球經濟歷經一年的泡沫崩潰調整期之後,接下來全球經濟是否苦盡甘來,還是另一波衰退隱然成形,全世界都在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里茲(Joseph Stiglitz)日前警告,美國經濟有顯著機會,會出現二次衰退,那麼台灣呢?

這次金融海嘯,見證了許多現象,華爾街的貪婪美國舉債的消費文化中國經濟崛起微利時代來臨境外避稅天堂拖垮各國財政國際三大信評被投資人質疑或控告人口老化引爆社會福利體系支付危機,每項議題至今都還沒找到解決方案。

經建會主委陳添枝形容,這次全球經濟衰退,起因來自於金融面,美國金融機構,讓一些沒有償債能力的民眾取得房貸,釀成不可收拾風暴,但一年後,全球經濟同樣是靠金融面力量,重新站穩腳步,是寬鬆貨幣政策穩定了股市,讓全球民眾重拾消費動力。

全球化已變成集體調控機制

「全球化走到這個地步,已變成集體調控機制,貨幣政策操作過度雖然有很大風險,但沒有貨幣政策卻萬萬不行」陳添枝說。

但接下來是否輕舟已過萬重山?目前各界對當前全球經濟是V型、U型、L型、W型,甚至魚鉤型,莫衷一是。

根據OECD研究,已開發國家當中,日本、德國與法國,第二季經濟成長季增率,已由負轉正,美國經濟第三季也將開始微幅正成長,G7只剩下義大利、英國與加拿大,還處於負成長。

史蒂格里茲說,美國能否持續穩定復甦,目前看來尚未明朗,他預估,美國經濟有二種可能情境,一是美國消費與投資呈現長期低迷(L型復甦),第二種則是在政府振興經濟方案後,出現第二次衰退,即使W型復甦,W型機率雖然很大,但二次衰退並非難以避免。

二次衰退狀況並非難以避免

史蒂格里茲預估,美國振興經濟方案,最慢在二○一一年就會消耗殆盡,屆時政府是否需要再祭出第二波振興經濟方案,恐怕得「走著瞧」。

若美國經濟可能出現二次衰退,亞洲能否獨善其身,答案並不悲觀,根據英國《經濟學人》報導,新興亞洲內需規模,雖然只有美國市場五分之二,現階段無法取代對美國市場依賴,但亞洲內需今年成長規模,足以抵銷掉歐美市場衰退金額。

美國能否穩定復甦並不明朗

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特(Norbert Walter)認為,台灣對歐美國家經濟依存度,比其他亞洲國家高,歐美國家未來二年,經濟成長率很難回復到金融風暴前二%到三%水準,中國大陸經濟成長 率,大概也只有七%左右水準,兩岸關係改善,雖有助於台灣經濟成長,但台灣民眾應開始適應四%以下的經濟成長率

金融泡沫後,全球經濟還在等待果陀

這次金融風暴,主要是金融商品投機交易引發,面對接下來的低利環境,大家還能做什麼?華特主張,全球投資人「將資金引導到新興市場,從事基礎建設與教育的投資事業」,讓開發中國家教育出更多全球化人才,且建構起社會安全網。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典範 「黑暗金控」高盛幫?!

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典範 「黑暗金控」高盛幫?!

  • 文/鄧麗萍

打擊貝爾斯登股價、左右雷曼破產、促成AIG救援、操縱美國經濟……在金融海嘯發生一年後,高盛的「罪行」逐一浮現,幕後黑手正是政壇裡無處不在的高盛幫。廿年來,高盛把前員工送進白宮,從中操控了美國經濟,也影響了全世界。

過 去一年來,金融危機如狂風驟雨般橫掃華爾街,但美國最大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卻屹立不搖。當貝爾斯登、雷曼兄弟接連宣告破產,美林也分崩離析,唯獨這家一四○年歷史的金融巨擘卻似乎毫髮未傷,如同一名高盛員工說過的玩 笑話:「這次危機帶給高盛最大的影響,只不過是加班日的晚餐津貼從廿五美元降到廿美元而已。」

更讓人嫉妒的是,高盛在今年七月繳出了一份 亮眼的財報:第二季淨利達三四億美元,單季收益就超過了去年全年獲利。與此同時,另一家倖存的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卻虧損了一二.六億美元。高盛如此亮眼的 成績,已被視為一種證據,印證政府拯救金融業的行動「造就」了高盛的強勁復甦與市場壟斷地位,也讓高盛長久以來與白宮千絲萬縷的關係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八 月初出刊的《紐約(New York)雜誌就以揭開高盛黑幕為封面故事,文章標題道出不少人心中的疑問:「高盛到底是邪惡,還是太有本事?」文中直指高盛在金融海嘯下兩度陷入營運危 機,但最終在華府高盛幫出手相救下脫困。同月《滾石》(Rolling Stone)雜誌更把高盛描寫成「纏繞在人性面孔上的吸血大烏賊」。

故 事回溯到去年九月十二日、星期五。當天,高盛出身的財政部長鮑爾森在紐約儲備銀行與數名銀行家開會,商討如何阻止金融危機。鮑爾森堅稱政府不會插手干預, 銀行界則人人自保,結果導致高盛的競爭對手雷曼被迫宣告破產。但到了周日,鮑爾森發現比雷曼更大的難題,那便是AIG。作為AIG的主要客戶,當時的高盛 面對多達一三○億美元的潛在損失,這足以摧毀高盛。

鮑爾森棄雷曼、救AIG 全是為了保全高盛?

這廂百年老店雷曼剛倒 下,那廂AIG因CDS(信用違約交換)部門虧損三億五千萬美元,從此陷入「虧損擴大、信評調降、股價狂跌」的惡性循環夢魘,幾乎瀕臨破產,時任紐約聯邦 儲備銀行主席的現任財長蓋特納為此召開緊急會議。與會約四十人中,高盛代表人數是其他銀行的三倍,高盛CEO布蘭克費恩(Lloyd Blankfein)更是唯一赴會的銀行家,對AIG前景的關切昭然若揭。

而與會的政府代表也充滿高盛的影子。蓋特納曾是高盛前主席魯賓 擔任財長時的得力助手,代表鮑爾森出席會議的是高盛前副主席傑斯特(Dan Jester)。鮑爾森在這次會議後就改變立場,主張政府注資八五○億美元挽救AIG,讓AIG有能力賠償CDS交易對手。其中最大交易對手高盛獲賠金額 最大,而且是百分百收回一三○億美元。

自此,白宮偏心幫高盛的流言蜚語,迅速在市場上流傳。鮑爾森對雷曼的困境撒手不管,成為壓垮雷曼(高盛最強勁對手)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過了四十八小時,這位高盛前CEO卻決定注資八五○億美元力挽AIG,事後證明AIG恰好欠高盛很多錢,連串巧合讓人不免諸多聯想。

不 僅如此,救了AIG之後,鮑爾森很快就宣布了聯邦政府對金融業的救援計畫(TARP),金額高達七千億美元。為了得到TARP資金的救援資格,高盛宣布要 從投資銀行轉變為金融控股公司,使高盛不僅增添了一百億元銀彈,還能從聯準會的貼現窗口以超低利率來拆借資金,更加如虎添翼。相較之下,雷曼早在高盛之前 就曾為了轉型成傳統金融控股公司的計畫與聯準會進行協商,但卻遭潑冷水。

高盛轉換成金融控股的另一項好處是,他的主要監督單位就換成紐約 聯儲銀行,今年二月在原任主席蓋特納轉任財長之後,高盛前董事長費德曼(Stephen Friedman)成為新任紐約聯儲銀行主席。備受爭議的是,費德曼既要監管高盛,當時又是高盛執行董事,等於球員兼裁判。雖然費德曼向政府申請「利益衝 突」豁免證,但卻沒有賣掉高盛持股,反而在履新的前一天買進五萬二千張高盛股票。事情曝光後,五月初費德曼引咎辭職,但財富倍增了三百萬美元。然而費德曼 的接任者杜德利(William C. Dudley),也是高盛幫成員。......
(文未完,全文請見財訊月刊九月號,330期)

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

景氣回升 高速公路車流激增。信用卡簽帳金額年增率。高速公路通行車輛的年增率。

景氣回升 高速公路車流激增
  • 2009-09-05
  • 工商時報
  • 【于國欽/台北報導】

 經建會昨日指出,7月份高速公路通行車輛數回升,年增率達5.01%,排除農曆春節的季節因素,非但擺脫了長期下滑的走勢,更創下近4年來單月新高,顯示國內景氣確實已經回升。

 經建會高層指出,依各國歷年的經驗,高速公路通行的車次除了與油價高低有關外,與景氣動向也密切相關,當景氣回升,在商業活動增加,民間消費成長的帶動下,高速公路通行車輛數會同步升高。

 依據交通部甫完成的統計,近年受景氣衰退及油價高漲的影響,高速公路通行車輛數年年下滑,7月份升至4,664萬車次,年增率5.01%,非但是近年來罕見的正成長,而且排除春節的季節因素後,更一舉創下民國94年5月以來最高。

 自去年金融海嘯以來,高速公路通行車輛的年增率幾乎一路呈負值,排除春節因素,直到4月才由由負轉正,至7月回升的情況更明顯。若依不同 類型的車子統計,回升情況最明顯的是小汽車,7月份年增率高達7.53%,而與出進口有關的聯結車與大客貨車受貿易仍衰退的影響仍呈下滑,惟下滑幅度已漸 縮小。

 經建會官員表示,今年以來的國際油價的波動幅度不大,顯示7月份高速公路的通行車次成長與油價無關,確實是景氣好轉所致,而這個現象也正好呼應了近期信用卡簽帳金額年增率由負轉正的走向

 經建會高層強調,近期隨著全球景氣逐漸回溫,不論是來自國外的接單或國內的民間消費確實已呈好轉,甚至許多高科技業者已開始進行投資,這些情勢都足以為當前國內已好轉的景氣加溫。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個人海外所得 明年起課稅

個人海外所得 明年起課稅

經濟日報/提供

個人海外所得確定明(99)年1月起課稅,國外薪資、基金收益、證交所得、執行業務收入等十大類所得無一倖免。財政部近期將發布課稅命令,除大陸地區所得之外,包括港、澳地區等海外收入都要課稅。

海外所得明年起課稅後,估計在台規模達到1.42兆元的境外基金,將成為首當其衝的課稅對象。國內年所得超過600萬元以上的高所得者,海外所得一旦超過100萬元,將要繳納20%最低稅負所得稅。

為避免對境外基金等國外投資收益課徵最低稅負所得稅後,引起年底基金贖回潮,財政部也正在考量是否採取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包括以98年12月31日為分界點,以當時的基金淨值做為投資人的成本,等同政府放棄對98年底以前,投資人的境外基金收益課稅,以降低海外所得課稅的衝擊。

配合所得基本稅額條例(即最低稅負)施行,延後四年未開徵的個人海外所得,確定要在明年元月1日起納入最低稅負制課稅。這也是我國首度對海外所得課稅,依據規定,海外所得達到100萬元以上者,即需依法申報。

財部已擬妥海外所得課徵最低稅負所得稅辦法,對「海外所得」來源地區做出明確規定,由於大陸地區目前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自大陸的所得已被納入課稅,免再申報最低稅負之外,明年起凡取自香港、澳門、歐美等全球所得者,都將是最低稅負課徵對象。

依據財政部擬訂的課稅辦法,納入課稅的海外所得種類,比照國內所得多達十種,包括薪資、利息、租賃及權利金所得、營利所得、執行業務所得、競技或機會中獎、退職所得以及其他所得等,合計十大類海外所得總額逾100萬元者,需辦理最低稅負申報; 當國內加計國外的免稅及應稅所得達到600萬元以上時,則需繳納20%最低稅負所得稅。

財政部強調,最低稅負施行至今已達四年,課徵對象全國約只有5,000戶,只占全體申報戶的千分之1。最低稅負對海外所得課稅,原本就是只有金字塔頂端20%的高收入族群會受波及,台灣自明年起將海外所得納入最低稅負課稅,具有公平課稅的實質意義。

【2009/09/02 經濟日報】@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