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即將結束,回顧這半年來的人民幣匯率,看出它基本上是不升不貶,也可說是一種「沉滯」的樣態。這與去年上半年的大升逾6%相比,無疑是「大為走樣」。
日前舉行「金磚四國」峰會時,部份市場人士原以為,會議結果將重擊美元,相對抬升人民幣氣勢。不料中國在會中,對各國先前醞釀的「取代美元」之議,僅是輕描淡寫,無意發揮,擺明目前尚不想去衝撞美元的地位。至於扶持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之事,則從長計議。該峰會結束後,人民幣匯率表現,依然平淡。
無論如何,人民幣匯率以往的「一路升值」走勢,在今年上半年已告一段落。主要原因,是上半年中國外貿較上年同期顯著衰退。最新發布的統計顯示,首5月進出口額年減24.7%,其中出口年減21.8%,進口年減28%。至於五月份單月數據,進出口額年減25.9%,出口年減26.4%,進口年減25.2%。其衰退情況甚於前月,尤其出口金額之持續「探底」,使中國政府今年經濟「保八」之任務,蒙上一層陰霾。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匯率能不貶已屬不易,豈會再如以往般地一路升值?
其次,今年上半年,中國資金外流跡象明顯,這也抵銷了人民幣的升值力道。如第一季季末,中國國家外匯儲備為1兆9,537億美元,僅比去年年底增加77億美元。然而,第一季的外貿順差達623億美元,遠超過外匯儲備增加額。這表示很多本應流入、存放國內的外匯資金,被擺在國外。第二季季末之外匯儲備數字,尚待屆期公布,然據初步了解,情況與第一季雷同。
當前人民幣匯率,處於一種很「弔詭」的情況,就是「升貶兩難」,升值既已無力,貶值則是不願。關於貶值的問題,稍早曾受到大陸產官學各界的熱烈討論,其中有一派,大力主張以貶值來救出口,但此議很快被中國政府打消,因中國政府在這方面,顯然背著這些「政策包袱」:第一,人民幣一旦走上貶值之路,必對中國政府近年來努力打造的大國形象,造成損傷;第二,為扶持人民幣逐步成為國際貨幣,其匯率不能輕言貶值;第三,當前出口衰退,問題根源在外需的結構性收縮,價格因素非首要。如要用貶值來救出口,必須大貶,那會造成中國金融大亂;第四,人民幣貶值,會使中國GDP折成美元的數字縮水,不利中國經濟在全球之排名。
今年下半年,人民幣這種「升貶兩難」的格局,不易改變。但人們要注意到它「靜極思動」的可能。因它沉滯的樣態難以持久,久了會引起國際磨擦,導致貿易衝突,另方面,也會扭曲國內經濟。所以,中國政府在今年下半年,就有可能改採市場化手段,來解決匯率的「悶局」,也就是擴大匯率波動幅度,追求「動態性的穩定」,形同「把問題丟給市場」。這將在觀瞻上,展現中國金融的活潑性,促進「接軌國際」,但民間的匯率風險將相應升高。
台灣方面,現在應以審慎的態度,去掌握人民幣匯率走勢。因兩岸金融交流正要全面展開,將有多家金融機構進入大陸營運,並帶動台灣企業、個人,增加持有人民幣金融資產。因此,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台灣公司營運的優劣,與台灣居民財產的榮枯,影響力會越來越大。在掌握人民幣匯率走勢之餘,金融機構還需為自己與客戶,設定有效的人民幣匯率風險管理機制。一定要避免「贏得大陸市場,卻栽在匯兌風險」。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是必然的趨勢,它將使「一路升值」難以再現,「買人民幣必賺」的經驗也不易重演。因此,將來台資金融機構在大陸的營運,多了一項風險和考驗。各金融機構,應趕緊補強這方面的因應機制,以免到時措手不及。而我政府也應加強掌握人民幣匯率動向,作為擬定兩岸金融交流政策的參考。畢竟,匯率問題事關千家萬戶,不可掉以輕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